能骑马当然好了,可是没那条件啊
戴宗有个外号叫“神行太保”,通俗地说就是特别能跑,有多能跑呢?书中是这样形容的:
原来这戴院长有一等惊人的道术:但出路时,赍书飞报紧急军情事,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因此人都称做神行太保戴宗。
一天400公里,就算跑满24个小时,时速也就17公里不到的样子,而骏马轻松能跑到时速50公里以上,戴宗为什么不骑马呢?

一、好马是稀缺的资源
马力当然是优于人力的,马耐力长、速度快,擅长奔跑,历史上不乏日行千里的宝马,例如著名的汗血宝马等等。
但在宋朝,马是稀缺资源,好马更是稀缺资源,尤其是宋朝,马的来源极为有限。
要养出好马,就得有养马的环境,得有草原、河流、牧场,让马匹有活动、奔跑、交配以及生活的空间、气候。好马往往出在关外、草原之上。
可惜的是,自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中原王朝就失去了良马最主要的来源产地,以宋朝之富庶,也难以建立一支精锐的骑兵,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良马。
契丹据幽云之地利,面对的是广阔的华北平原,骑兵一日之间可到开封,在与游牧民族作战的过程中,宋朝吃够了没有马匹的亏,在战略上始终处于防御态势。
所以,大家都知道骑马好,可好马太稀缺了,如果要传递紧急军情,对马力的消耗是极大的,甚至会出现跑死马的情况,又有多少好马以供驱使呢?宋朝的军马,匹匹都登记在册,也不是谁都能随便用的。

二、马力有穷尽
马的耐力和速度确实比人强,但对于八百里这样量级的距离来讲,远远不够,所以古代建立了驿站,驿站内有专门负责养马的官员,一个驿站备有良马数匹,随时准备驱使。
传递紧急密军情时,送信的骑兵到了驿站之后,立即换马继续前行,任何人不得阻拦、耽误,否则会军法从事中。
建立驿站,并且养育数匹良马,成本是非常高的,只有举国之力、投入巨大的成本才能够建成通畅的驿站,就是为了接续马力。
所以,马力是有穷尽的。真正能够日行八百里的马,不能说没有,但极为罕见,绝不可能当成寻常的军马来消耗。在实际的骑行过程中,马每奔跑数十里,就要歇汗、饮水、进食、休息,恢复体力后再继续奔跑,除非中途换马。
马匹毕竟不是机器,无法连续高强度奔跑,以戴宗的速度,如果和马一起奔跑八百里的话,最先到达的一定是戴宗。
戴宗的神行术,靠的并不是体力去奔跑,而是用了“甲马”这样的道具,除了需要消耗神念之外,体力的消耗并不大,20公里的速度看着并不快,却能够连续不断的奔跑。这样的耐力根本不是马力所能够企及的。
记得我们在部队时,轻装5公里大部分人也就是20分钟左右,好一点的能够跑到18分钟。每小时20公里,是相当恐怖的速度了。

三、马匹的奔跑受地形限制
马擅长奔跑,速度也相当快,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在平原上,而且是修缮良好的直道马路,所以马匹的速度是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的。
修路这个事,在今天看来不算啥,但在古代却是需要投入举国之力的大工程。落后的工具、数十万民夫、漫长的日子、恐怖的钱粮消耗,才能够建成供马匹奔跑、行人往来的道路。
每一次修路,对州府的财政、人力、组织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很多地方可能就是离城区近的地方是平直的道路,走个十几里之后往往就是荒草丛生的野地了,人迹罕至,更不提什么道路情况了。
连通天下的道路称为国道。能够维持国道畅通无阻的,必须是国力强大、财政富庶的盛世,这样的盛世在历史上屈指可数。
所以,就算是骑马,也未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发生战事的地方,往往是地形复杂、马匹难行,速度根本跑不起来。电视剧《亮剑》中,八路军躲避日军骑兵的方法,不就是躲到山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