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娘养你一场,就算有错处,做子女的也要原谅,再说没有你爹分给你房,你能发财吗?”
邻居们众口一词,全部站在父亲吴齐生这边,认为吴红梅不该为了金钱,伤了亲情。
可是,吴红梅会做出让步吗?
调解失败
记者再次联系了吴红梅,经过苦口婆心地劝说后,她终于同意前往二哥家中,与父亲做最后一次协商。
一进门,吴红梅对着坐在椅子上的吴齐生叫了一声“爸爸”,而吴齐生也略显尴尬地答应了。
这一刻,横亘在父女之间的矛盾,仿佛化解掉一半。
然而谈到具体的问题时,气氛再次剑拔弩张起来。

吴齐生老人开始喋喋不休地从20年多前的往事说起,言语间满是对女儿忘恩负义的指责。
“当年要不是你求着我建房,我怎么会让你拆掉我的老房子!”
吴红梅辩驳道:“当年是在征得你们同意,一家人签订协议后我才动工的,你为什么要颠倒是非?”
女儿的一句反问,让吴齐生的情绪瞬间激动起来,他指着女儿的鼻子吼道:
“我不是要饭的,你拆的是我的房子,我要的30万元是我应得的!”
眼看事情又回到原点,吴红梅也不耐烦起来:“那还是法院见吧,不管法院怎么判,我都会给你们养老!”
记者见状,连忙劝解:“大家不要带着情绪说话,毕竟是血浓于水的家人……”
话音未落,母亲刘萍从卧室冲了出来,对着记者说道:
“记者同志,你这话说得不对。我可不同意她是我养的,毕竟她都不承认是我们的女儿!”
看到母亲横插一脚,吴红梅无奈地说:“我当时说的是气话啊!”
“就算是气话你也不能这么说,你这压根不是人话,是畜sheng说的话!”
吴齐生的一句话,瞬间让吴红梅从椅子上起身:“行,畜sheng不配坐着和人说话!”
说完便怒气冲冲地夺门而出,吴齐生见状追到门外,想要扯住女儿,却没有跟上她的脚步。
一家人再次闹得不欢而散,难免要对簿公堂。
结语
这是《寻情记》的一档节目,节目播出后,曾引来网友热议。
有人认为,产权本就归吴红梅所有,她照顾父母几十年,还能在拆迁后承诺给父母买房,再加10万元,已经仁至义尽。
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父亲分老房在先,就没有吴红梅获得拆迁款的机会,就算顾念亲情,吴红梅也应该给父亲30万元。
在我看来,吴红梅已经做得不错了,而吴齐生老人当初能一视同仁分给女儿财产,也值得赞扬。
一家人闹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和钱有关,但根源在于沟通出了问题。
对于吴齐生老人来说,既然想帮助大儿子一家,更应该心平气和地跟女儿商量,尊重女儿最终的决定。
而从吴红梅的表现看,她并非无情之人,如果不是父亲把她逼得太紧,她也不会宁愿对簿公堂,也不肯退让分毫。
金钱固然重要,但亲情更是无价,家人之间更应该用理性沟通代替无谓的争吵,以免让亲人寒了心。
大家认为吴红梅应该给父亲30万元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我是米粥的阅读时光,热爱阅读,随时分享人生百态,欢迎关注!
欢迎点赞、评论与转发, 您的喜欢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二十六年前,为了让母亲一家,吃上自家炸的豆油,腊月二十二日,我冒着大雪骑自行车骑了三十里,给母亲家送去十斤豆油。吃午饭的时候,母亲说了一句话,只有三个字,当时听了特别寒心,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那年我家在地边上,种了几垄黄豆,打了几百斤豆子。到了冬天炸了八十斤豆油。给婆婆家十斤,然后又给我母亲家留了十斤,不偏不像。
婆婆住在同一个村,炸完油就送过去了。我娘家住在外村,距离我家三十里。如果像现在开车,二十分钟就到,可那时全靠自行车出行。忙完了家里一些,杂七杂八的活计,已经到了腊月二十几了。
马上到了北方农历小年了,得赶紧送去。于是腊月二十二这天,我骑上自行车回了娘家。原本是老公去送,那天他临时有事儿,只好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