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这样来看,徭役失期很有可能只是陈胜吴广用来俘获人心的方式罢了,毕竟只有这样才会有人跟随着他们一起起义。而我们从《史记》中对于陈胜的一些具体记载,其实也可以依稀看出陈胜和吴广有这样高明手段。
在《史记》中,陈胜吴广将“大楚兴陈胜王”的布条塞入鱼的肚子中,还模仿狐狸的叫声来建立自己的威信,让更多的人相信陈胜就是改变暴秦的明主。有过这种先例的手段,陈胜会说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也就没什么不可能了。
而且会这样猜测,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陈胜一直都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一个当初能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年轻人,在秦朝刚刚平定六国的时候又怎会安心只做一个普通人呢?他一直都在等待着一个机会,一个让自己一飞冲天的时机。

而秦二世即位之后,六国的后代都在蠢蠢欲动,陈胜一直在期待着的机会,因为这场大雨而出现了。于是他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之后成功起义。
当然关于这种说法,有些人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秦二世继位之后,秦朝的律法被他修改了,惩罚也更严重了。但是一直以来秦二世都是沉迷于犬马声色,修改律法真的是他不会关心的。而赵高也更在意手中的利益,秦朝的律法更改也是不会轻易去触及。
唯一可能存在的原因就是因为上面的人对下边的管制并没有重视,那些下级官员们变得开始随意草菅人命,不过这也只是猜测,具体的详情还要随着相关考古的进一步推进,历史真相或许才能浮出水面。

总结
不过无论是何种原因,有一点是我们都必须要清楚的,那就是秦朝的律法并不像我们心中所想的那么严苛,大泽乡起义的深层因素也不是我们所表面上理解的那般。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过去的求知欲愈发增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于古代的认知都是来源于《史记》等史书,通过前人的文字记载来见证古代王朝的辉煌与衰落。但是史料一部分内容也是后代史官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而写下来的,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考古研究,所以史书上的历史并不会有绝对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