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不管什么年纪,我还是随风而去,心一时忽冷忽热。看到文友说“昨晚睡的很踏实”,我还以为是应届生呢,估计是备考充分了吧?往下挖掘后,才发现原来是和我一样——来到这里的人。他的“接地气”有点不真实,像是隔岸观火,但他真的是说出了心里话。
参加高考的“惊险刺激”令人难以忘怀。那种全家上阵,毫不犹豫的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让人不寒而栗。据说他们不紧张,但我想没有多少人能做到。
从住宿、餐饮,到录取细节,老师和家长都在叮嘱、叮嘱。这样的包装让人过目不忘,反而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能熬到高考的,一般都是“奇葩”的,尤其是二十年前的情况。好学好容易,性格脾气还是古怪。我一直是在赞美中长大的,那种自我优越感的滋养是刻骨铭心的。用现在的话来说,“走路像仙女”。

游乐场
当时几乎没有外界的干扰,吸引人的外界因素几乎为零。只有那些书籍、连环画、古色古香的黑白电视剧里的情节和人物,才能滋生和影响个人的爱好、乐趣。
我从小就很胆小。懂事时,我称自己为“弱书生”。自保心理暗示比较强。一副谨小慎微的模样,在父母亲友眼里就像个乖巧的孩子。
但是我真的打从心底讨厌自己的“软弱”,觉得这不符合自己的“志向”。因此,在生活中和与人交往中,我刻意掩饰自己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我性格的形成。
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打架杀人”,但放学后就任性任性地和小伙伴们玩“斗山顶”的游戏,发疯到半夜我玩,几乎每次都被妈妈打。大喊大叫要回家。
印象最深刻的是模仿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我给自己定位的角色是“诸葛亮”,另外两个搭档是“张飞”和“关羽”,否则太复杂无法脱颖而出。每次“夺取山头”,我都能感受到“谋略,决胜千里”的快乐。道具也很齐全,形神兼备,一对“羽扇巾”如火如荼。现在想起来,还是意味深长。
进入初中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同感和“圈子”,谁和谁在一起并不牵强。自己“站好队”,按照属于哪一类“分人组”就行了。如果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吃饭,没有自己的“江湖地位”,那就埋头学业吧。这仍然是获得良好声誉的正确方法。

点灯
敬佩那些“安定江山”的文臣谋士,开国800年的姜子牙,一统天下的苏秦、张仪,治天下辅佐秦始皇,“大汉三杰”之一的张良,还有后来的诸葛孔明,着实让人膜拜。于是,我私下编造仿品,请来那些“志同道合”的校友们来个惊天一击,志存高远点江山、启文成,仿佛我的“才略大计”必将成真。不久的将来。
这些“自我安慰”已经成为了一种韬光养晦的潮流,在人生的几个重要时刻充当压舱石。每当你感到灰心丧气、几近绝望的时候,你还是会有希望的。遥不可及的荧光,是星星之火的火花,会点燃沉淀在心底的希望,从而砥砺前行。
因为有希望的存在,所以我们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自信。即使在危难中,我们也继续维护我们的尊严。成长的滋味,是学会坚强,学会伪装。♂伪装很累,找不到自己的日子就像浮萍,一颗无处安放的心,比无家可归的人更凄惨。高考在即,紧张的不仅仅是这个关卡,还有高考后如何面对。对于高考来说,侥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那么多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事情已经成定局。我们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但在进入考场的那一刻,我们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