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湿基,我来回答!
秦国原来是非常闭塞以及落后的国家,贵族盘根错节,山东诸国对于秦国一直都是正眼瞧不上,知道秦孝公的出现,用一纸《求贤令》打破了僵局。从《求贤令》颁布以后,秦国就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他国的人才为秦国服务!毫不客气地讲,就是六国的人才,才使得秦国最后一统天下的。
一、商鞅
商鞅,卫国人,也有人说是魏国人,其实,商鞅的祖籍是卫国人,人家是妥妥的姬姓卫国的贵族,早年出仕在魏国,为魏国丞相公叔痤门客,他本想留在魏国为魏国效力,奈何魏慧王不采纳公叔痤的建议,既不用商鞅,也没杀商鞅,公叔痤早就已经预感到商鞅是不世之大才,其以法治国将会成为时代的趋势,便跟魏慧王说:要么就用他,要么就杀他。
此时,正巧秦孝公向天下颁布《求贤令》,商鞅一看,还是去秦国吧,再在魏国待下去,等魏王缓过神来,肯定要弄死自己的。
到秦国之后,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商鞅变法了,以一己之力把秦国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也把百姓都打造成为这个战争机器服务的资源。他以法治国,打通了普通人向上晋升的通道,一个军功制,就把旧贵族势力打个稀烂,秦国上下全民都渴望战争,只为砍得脑袋多一点,换取爵位。
商鞅一度被秦孝公封为商君,在秦国地位如同秦君,出现了短暂的孝公与商君共治秦国的局面,正如商鞅对秦孝公说的那样:公如青山,我如松柏。一切都在秦孝公死后,烟消云散,孝公薨逝之后,旧贵族势力复辟,联手弄死了商鞅,不过幸运的是,新上位的秦惠文王继续承袭了商鞅之法治国,使得秦国继续强大下去。
商鞅为秦国打下了一统天下的基础框架,扭转了秦国的颓势,就是从此刻起,秦国在一统华夏的路上大踩油门。

二、公孙衍
魏国人,同样也是魏国出仕的,还做着大官,官职“犀首”,很多人认为这是称呼,其实,这是魏国设立的武将的官职,曾经多次率领魏国军队攻打秦国,但受人猜忌,被魏王炒了鱿鱼,本已经心灰意冷,结果,秦国抛来了橄榄枝,公孙衍头一头扎进了秦惠王的怀抱。
被秦惠王拜为大良造,也是武将的官职,率领秦军攻打魏国,好家伙,秦魏两国交战成为了公孙衍左右互搏了,熟知魏国军情的公孙衍大火全收,迫使魏王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
魏王呢,后悔的直拍大腿,便令人给公孙衍送去重金,以挽公孙衍回头,此时呢,张仪也到秦国了,提出此时应该继续敲打魏国,魏国此时正是无将可用之机,公孙衍也许是因为魏国是自己母国的原因,则提出此时应该先打西南的戎狄,张仪就说公孙衍有意袒护自己的母国,秦惠文王就炒了公孙衍的鱿鱼。不过,公孙衍也确实为秦国立下大功,夺回了大片土地给秦国。

三、张仪
张仪也是魏国人,看到没,魏国简直就是战国时期的“黄埔军校”专门为他国输出人才。不同的是,张仪没有在魏国做过官。他从鬼谷子那毕业之后去的赵国,本想在赵国混个编制呢,结果,一事无成,此时,他的师兄苏秦在赵国混得风生水起,正在游说赵肃侯联合其他5国去攻打秦国,张仪呢就想去拜见自己的师兄,结果苏秦对这个师弟是不闻不问,连见都不见,张仪十分气愤:要不,也去秦国去碰碰运气。于是就朝秦国奔去。
而这正是苏秦所想的,苏秦想联合六国以攻秦,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秦国得对六国造成威胁,这个事情,他的师弟能做到,因为他知道张仪的能力,便故意把张仪气走,在得知张仪是朝着秦国去的时候,张仪就派人沿途为张仪提供饭票,到了秦国,苏秦还花钱给张仪运作,使得张仪能够成功混上秦国的编制。
张仪就厉害了,苏秦是合纵,张仪是连横,这段时期的华夏,一直都是这哥俩在“斗法”,在张仪的辅佐下,秦国国君第一次相王,也就是秦国的第一个王——秦惠文王,秦国拿下巴蜀之地,数次破解苏秦的合纵,总是以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立下大功,数次戏耍楚王,还能全身而退,把楚王,韩王,魏王、齐王玩弄于股掌之间。秦国由此声威大震。
晚年的时候,由于秦国宗室内斗,便黯然地退出秦国政坛,消失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