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里曼先生到入土,也没想到自己这本书,在中国可以这么火...
几乎是中国艺考生,人均一本的必备教材。
但实事求是来讲,作为一本形体结构参考资料,尴尬的是,它有用,但不适合初学者。
起步阶段的替代参考书,文末会提到。
很多同学,自我感觉很勤奋,练【伯里曼】动不动上千张;老师们罚同学画速写,也是动辄要求画几百张,但说实话,大多数人练了一大堆,其收获却是少之又少。
问题就在于,学生们全都跑去临摹书里的小碎点了,完全没有理解临摹伯里曼的要义。

比如上图的范例,是经典的,但不够直观。
1:
从作品面貌上说,伯里曼的手稿都是圆珠笔完成的。
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会分散精力去模仿因为材料的不同,而带来的面貌上的细节,这就本末倒置了。
十个初学者中有七八个,都是在没有提炼的情况下,去模仿图中他们自己也看不懂的小碎点儿。 这本身就对学生的临摹形成了干扰, 因此,站在艺用解剖作品角度, 伯里曼显得随兴又不确切。
2:
你猛一看【伯里曼】内容好像挺多的,画的东西也很概括。
但等你真的想用到的时候 ,想看看这块肌肉究竟这个角度怎么走向的时候 ,你会发现伯里曼太粗糙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充其量算个入门。

有人会说,伯里曼的动态好啊! 我觉得这个是对的,是看伯里曼可以学习的地方。 包括其中更归纳的一些范画。
该书最大的优势是,不断地在强调上下身的动态转折,画里无不是强化了节奏关系,比如依附人体的规律产生的 方圆,长短,疏密,等等。
与其说伯里曼是一本解剖书 ,我认为它更接近一本动态韵律书。

因此,对于伯里曼的临摹,直接看最大的动态,最长的线形成的视觉差别,会更有收获。
但是,如果把伯里曼每张画,每一笔都不分主次地照办,那无非是跟临摹了一棵树,顺带画了一百片叶子一样,一点作用都没有。
反正我几乎没见过自学把伯里曼临对的,倒是有很多自以为有收获,但其实什么都不是的半吊子。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好书,但局限性也很明显。如果把这本书如果当教材,只有做了删减补充等调整后,才能更好地落实在教学中。
比如下图这样的既不连贯,也不完整,还琐碎多余。比如胸廓比如盆腔比如膝盖部分,很容易使得学生流于表面。

要么再具体一些:

伯里曼尴尬处,在于它是一本比较感性的参考书,讲形体的时候阐述得不够清楚。
再次强调一下 :
不是伯里曼作者水平问题,是人家压根没考虑你能不能读明白。
要知道东方人本来立体思维就不强,伯里曼没有太考虑怎么把你的平面认识,转化为立体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