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通常理解,小儿就是小孩子。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列子就写过一篇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故事中的小儿指的就是小孩子。
但是“小儿”其实是个多义词,除了通常理解的小孩子外,还有好几个别的意思,其中有一个意思就是对人的蔑称,一般说成“小人”,是与“君子”相对而言的一类人。
其实“小人”也是个多义词,至少有四方面意思,其一是古代男子在长辈或尊贵的人面前自称的谦词;其二是小孩子的意思;其三是古时候对老百姓的泛称,与“大人”相对,“大人”则是指各级官员;第四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意义中的“小人”,这种词义下的小人,往往具有卑鄙无耻、阴险狡诈、诡计多端、欺软怕硬、寡廉鲜耻等性格特点,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那么“兴”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需要从其词源说起。“兴”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其本意为举起来、抬起来的意思,最初的字形就是两只手举起盘子,后来又演变成四只手共同举起一个装东西的盘子。
后来,随着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等的相继出现,“兴”的字形也不断演化。随着字形的演化,兴的字义也不断在演化,除了本来的“举起来、抬起来”的意思外,又增加了以下意思:
起来、起床、兴起、旺盛或兴盛、崇尚、举办,发动、流行,盛行、准许、或许,喜爱、喜欢、高兴等等。
从“兴”的这众多词义来看,能够适合“小儿兴,必有祸”这句俗语的似乎只有“旺盛或兴盛”和“欢喜、高兴”这两个意思。
下面尝试通过将“兴”的这两个意思与“小儿”的几个意思分别组合,来理解“小儿兴,必有祸”的准确含义。

笔者对“小儿兴、必有祸”的理解如下,不知对否?
如果将“小儿”的意思理解为“小孩子”,“兴”只能理解为“欢喜、高兴”,否则,这句俗语就说不通。如果这样理解,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
小孩子太高兴(或者太欢喜)了,必然会有祸事。这样说,似乎有些道理,因为小孩子如果太高兴,就容易忘乎所以,平时应该该注意的事情,就不会太注意了,所以容易招来祸事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这种情况下祸事的发生也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会发生的。所以,说成“小儿兴,必有祸”似乎不太贴切,如果改为“小儿兴,恐有祸”可能更合适些。另外,不光小孩子太高兴了容易忘乎所以,成年人太高兴了,也容易得意忘形,且更容易招惹祸事。并且成年人得意忘形后招惹的祸事,其严重程度与小孩子招惹的祸事相比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为什么只说“小儿兴,必有祸”而不说“大人兴,必有祸”?这不合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