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妨把“小儿”理解为通常意义下所说的“小人”,这样的话,“兴”可以理解为“高兴”,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兴起、旺盛、兴盛”。

如果“小儿”是指“小人”,“兴”是指“高兴、欢喜”,则“小儿兴,必有祸”这句俗语就可理解为:小人高兴了,其所在的单位或者团体必然会有祸事。这样倒也能说得通。
因为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小人高兴了,这个单位必然存在令正直人士感到憋屈、不高兴的事。但是如果这样的事不是太重要,而只是一般的不合理事情,那么,也只是有可能给单位带来祸事,而不是必然带来祸事。因此,这样的理解也只是能说过去而已,但谈不上完美。
如果仍然将“小儿”理解为“小人”,而将“兴”理解为“兴起、旺盛、兴盛”,则“小儿兴,必有祸”的意思就是:一个单位或团体,如果小人的势力开始兴盛,这个单位或者团体必然会有祸事临头。
古今中外,小人兴风作浪,最终毁了一个朝代,甚至毁了天下的例子不可胜数。因此,将“小儿”理解为“小人”,把“兴”理解为“兴起、旺盛、兴盛”,则“小儿兴,必有祸”这句俗语会有一个完美的解释。
因此,笔者以为,“小儿兴,必有祸”这句俗语就应该理解为:如果一个单位里小人的势力开始得势,那么这个单位就已经呈现衰败迹象了,总有一天会大祸临头。

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祸国殃民的小人,也许对理解“小儿兴,必有祸”更有帮助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就是一个小人。他为了自己升官发财,无所不用其极,导致朝纲败坏、法纪混乱,他还倡议重用胡族将领,从而使得安禄山坐大,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汉武帝时期的江充,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也是一个有名的小人。他因为与赵国太子刘丹有私怨,便上书朝廷,诬陷刘丹秽乱后宫,致使刘丹被汉武帝逮捕,差点被判处极刑。汉武帝晚年时患了病,江充指使胡巫蛊惑汉武帝,说是汉武帝之所以患病,是因为宫中有蛊气。武帝把胡巫的胡言乱语信以为真,派江充严查此事。
江充在查办案件时,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并且他因为与太子刘据有仇,又趁机构陷刘据。刘据甚为恐惧,遂起兵诛杀江充。五天后刘据兵败,与其母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相继自杀。经此一乱,白白死了好几万人,汉朝元气大伤。但是江充也没有好下场,除了他本人被刘据斩首外,后来汉武帝醒悟过来后,更是夷灭了他的三族。

秦朝宦官赵高,也是一个有名的小人。他在秦始皇去世后,发动沙丘政变,与丞相李斯合伙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秦始皇的幼子胡亥为帝(即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期间大权独揽,为非作歹,排除异己,结党营私,苛政更甚于前。他后来又设计害死李斯,自任丞相。为了验证朝臣是否对他忠心,还当着秦二世的面指鹿为马。再后来,他更想自己当皇帝,便迫使秦二世自杀。但是他发现朝臣们并不怎么支持他当皇帝,不得不另立了子婴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