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紫金钵是唐王李世民在唐僧取经前赠送给唐僧的取食之器,
次早,太宗设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有钦天监奏曰:“今日是人专吉星,堪宜出行远路。”唐王大喜。又见黄门官奏道:“御弟法师朝门外候旨。”随即宣上宝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而用。再选两个长行的从者,又银駔的马一匹,送为远行脚力。你可就此行程。”玄奘大喜,即便谢了恩,领了物事,更无留滞之意。唐王排驾,与多官同送至关外,只见那洪福寺僧与诸徒将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关外相等。唐王见了,先教收拾行囊马匹,然后着官人执壶酌酒。太宗举爵,又问曰:“御弟雅号甚称?”玄奘道:“贫僧出家人,未敢称号。”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玄奘又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
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

看看,这又送钵盂又送马,还安排专人护送,临行前还帮唐僧唐僧破了酒戒,这一系列的操作实际上就是告诉唐僧,你是大唐的高僧,你此去西天不是代表你自己去的,你是代表大唐皇帝去西天求取度世真经的,重点是你是大唐的特使,你所作的事情是大唐的国家使命。临行之际,唐僧会一点没有准备吗?作为行脚僧人,基本的钵盂怎么可能不准备呢?但唐王李世民还是给了唐僧一个紫金钵盂,从材质上来看,紫金在西游世界应该是非常名贵的贵金属,通篇小说中,只有孙悟空的紫金冠、太上老君的紫金红葫芦,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吼的紫金铃铛这寥寥几样,价值自然是不菲的,但更重要的实际上这个钵盂的象征意义,持这样一个价值不菲的钵盂化缘,在识货的人眼中自然就知道唐僧的身份不凡,可以说这是唐僧一路吃饭的家伙,也是唐僧身份的另一重象征。而且李世民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日常必然会使用的钵盂更换为如此名贵的器物,一方面能让唐僧在每次饮食的时候都记起自己的使命和身份,另一方面又能对佛教表明自己对佛法的看重。
而唐僧在每天拿着这个钵盂吃饭的同时自然也就记着要不忘皇恩,报效唐王的知遇之恩,这在取经的过程中当然不是太大的问题,就算病重之时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通知唐王另派僧人取经,而且他的自称也是“臣”,也就是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唐王座下的臣子
长老滴泪道:“我写着:臣僧稽首三顿首,万岁山呼拜圣君;文武两班同入目,公卿四百共知闻:当年奉旨离东土,指望灵山见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难,何期半路有灾迍。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

毕竟这是事实,但取到真经后就有问题了,能够取到三藏真经显然就是佛教的核心弟子,这样的弟子心中效忠对象是大唐君王的话,对佛教而言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所以不管是阿傩、伽叶还是如来佛祖都明示暗示了唐僧此时应该要正心,也就是明白自己的身份变更,说的俗气一点就是以后是吃的谁家饭的问题,借由索取人事的由头将唐王所赠的紫金钵盂收回,一方面当然是传经的代价,另一方面则是以此来考验唐僧的向佛之心,好在,唐僧毕竟是虔诚拜佛之人,无奈之下也只能将饭碗换掉了,所以在传经长安之时,获得几位金刚的召唤就会立刻放下经文,离开大唐,这就是已经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立场。
长老捧几卷登台,方欲讽诵,忽闻得香风缭绕,半空中有八大金刚现身高叫道:“诵经的,放下经卷,跟我回西去也。”这底下行者三人,连白马平地而起,长老亦将经卷丢下,也从台上起于九霄,相随腾空而去,慌得那太宗与多官望空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