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一带,齐家务边务都是燕王扫北的幸存者。赤地千里才有了跑马圈地指手为边的传说,后来迁入沧州的大都成了佃户。
南皮县潞灌乡唐家务村就是燕王扫北(也有一说燕王扫碑,燕王扫北是民间俗称)时幸存留下来的村庄,传说燕王的官兵所到之处,寸草不生,鸡犬不留,斩尽杀绝,血流成河,鬼哭狼嚎。特别是在河北、山东、河南一带,人烟荒芜,十室九空,无数的村庄被血洗,无数的百姓被屠杀,其惨状目不忍睹,给无数的百姓带开了空前的劫难。因当时一队官兵路过该村时,大雾弥漫锁住了村子,竟没有发现这里面还隐藏着个村庄,因这场大雾竟救了一整村人的命,小村因雾得福,因雾躲过了一场大劫难,这个村庄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以前的村名已无从查考,后来为了为了纪念这场救命的大雾,就改名“唐家务”,谐音“唐家雾”。这段历史传说,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朱允炆之间为争多皇位爆发的战争,历史书上称作“靖难之战”,或称为“靖难之变”,发生在1399年到1403年间,被当地村民代代口口相传至今,南皮县志上也有记载。
据南皮县潞灌乡大薛家村老一辈人讲,大薛家村村东,原有一村庄叫东庄户,就是在燕王扫北时被官兵扫平,早已荡然无存了,现在只剩下一些残砖剩瓦,还在证明着原来有人居住过的痕迹。以后通过村里人对这片废墟进行了开垦,这块地就成了村里的一片苜蓿地,我们小时候经常去这里给家里的猪牛羊打菜吃,当时这块地上到处都是瓦砾,破碗碎瓷,有时候还能捡拾着沾着铜锈的老铜钱,据说有人在这里平整土地时,还挖出一大罐子老钱呢,现在这里已变成了农田。斗转星移,这一切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叹息里,我们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终于从废墟里站了起来,正在走向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燕王扫北是山东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正史上不可能出现,因为封建皇帝不可能往自己脸上抹灰。
在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在山东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济南的官叫铁玄,就不让朱棣过去,相传打了四年。朱棣夺了朱允炆的皇位后,开始报复山东人,发誓要杀光山东人。血洗村庄后,在街上摆上馒头,如果馒头少了,说明还有人,继续搜捕……当时老人说了一个词叫“净野”,不知是哪俩字,只好音译。
肯定会有人藏起来……成了漏网之鱼。
黄岛有个镇叫薛家岛,就在那时出了个薛武侯薛六(薛禄,在家行六,当官了嫌不好听,改的。)
相传,薛六是个缺心眼的人,青岛人叫这种人“彪子”,称“薛大彪子”。体格魁梧,家很穷,吃百家饭长大的,年纪大了,村里就劝他去当兵,至少可以当兵吃粮。
其母亡,没钱下葬,薛六拿破席包好其母,扛着就找地方去埋,说也奇怪,这时就听着有吹丧事的乐声传来,薛六就扛着母亲的遗体朝音乐声走去,走着、走着,音乐声没了,薛六就在这个地方安葬了母亲。随后就去投军。投了朱棣的军队。
后来,朱棣打下了济南城,在进城门的时候,正好有根着火的大梁掉下来,眼瞅着就要砸到朱棣的脑袋上了,这时候薛六正在朱棣身边,他用大枪往地下一支,大梁就被挑斜了,朱棣得以活命。时间紧,朱棣割了一块战袍给薛六,拿着去领赏!薛六这个时候也不彪了,就踹怀里了。
战后,众将表功,朱棣撩起自己的战袍,说:这场仗大家的功劳都不小!但是,这个人功劳最大!
后来,就封薛六为“巡街御史”,五品官,因为薛六不识字啊!神奇的事还没完呐,薛六当官后,脑子突然就好了……
我是河北的,坐标沧州新城和旧城遗址(旧州镇)中间位置。至今以我们村为中心方圆几里,特别是村外地里,一片片青砖瓦块随处可见。小时候随父亲下洼干活,有一次在地里还曾刨出过一件完好的青铜物件,后来从父亲口里得知,这些都是燕王扫北时期留下的。
父亲听老辈人们说,我们那一带,当时是沧州最繁华的街市,从南往北大概几十里,是全国各地贩盐的集散地。
父辈们口中的“燕王扫北”其实就是靖难之役。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燕王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随后挥师南下。为了夺取皇位而爆发的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