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战争历时三年(1399.8-1402.7),殃及沧州一带最残酷的两场战役,是发生于公元1400年的济南之役和东昌之役。
民国五年刊印的《盐山新志》记载:“燕军之战德州,攻济南,纵横出没,惟天津以南,济南以北,被祸最酷。”
《盐山新志》记载:“独沧州土城,溃圮日久,天寒雪冻,筑之不易,乘其未备,急驱攻之,此土崩之势也……遂拔其城,生擒凯等,余众悉降,燕将谭渊尽坑杀之。沧城由是破废,后乃移治长芦。”
可以说在这三年当中,沧州、盐山一带是朱棣反复南下济南、败北折返的必经之地,两场战役,给沧州一代带来灭顶之灾,沧州城也被夷为平地。
至今旧州镇古沧州遗址仍在,旧城内的城墙,现今断断续续尚存5段,夯土层清晰可辨,残存的城墙最高处仍可达9米,城内瓷片陶片随处可见。据说燕王扫北后,沧州城内只剩下俩铁狮子。
燕王扫北河北一带到底有没有幸存下来的人呢?
据说当年燕王朱棣的做法是烧杀抢掠,在他所经过的这些村庄里,基本没有留下任何活口。当然,就算朱棣残暴镇压阻挠他南下的百姓,我想也绝不会到了老百姓世代口口相传的,为了把百姓斩草除根,反复在村子里散钱、撒米,等到的确无人来拾钱、拾物,把一个村子斩杀干净才善罢甘休的地步。
小时候在我们村南边距离浪洼不远的坑里,村民取土挖出来好多青砖垒成的砖穴砖穴和砖穴之间有地道相连,面积很大,每一个有四五米深。里有灶台、铜钱。里面还有很多死人骨头。据老人们说那就是燕王扫北的时候人们藏在地窖里出不来,闷死在里面了。
我们村以南沧州市辖区,至今有浪洼这么一个地方,方圆十里没人居住,依稀可辨残砖烂瓦,有毁村痕迹。据说当时由村民躲在狼洼地里,逃过一劫,这就说明无论怎样,人们虽然不能抵抗,却能够躲避,躲避就有生存的机会。
这就说明,河北一带生存者还是会有的。
燕王扫北的三年间,正是明代吏部尚书王翱16岁到19岁的青少年时代,他当时居住在盐山县城南太平乡安都里,就是现在的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王帽圈村,“燕王扫北”也没有影响到他的寒窗苦读。燕王朱棣灭绝人性的传说似说的有些夸大。
结语:从燕王扫北行军路线上来讲,历经三年的拉锯战在北平以南广大地区展开。当时沧州正处在“锯口”上,阻挡他前进的老百姓和村庄饱受摧残定是事实。想必河北境内没有妨碍燕军的老百姓,朱棣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撒大网似的赤地千里吧?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燕王扫北”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从北平一路杀向南京,途中受到地方官员和百姓的阻拦,于是大开杀戒,造成河北人口急剧减少。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本来是驻守在北平的地方藩王,后来因为侄子建文帝削藩,为了保全自己,决定揭竿而起,与侄子大干一场。
其实朱棣在起兵之初也是有顾虑的,毕竟建文帝才是正统皇帝,封建社会的百姓特别注重这个。史料上记载,姚广孝在鼓动朱棣造反的时候,朱棣还心存顾虑,问了一句:“民心向彼,奈何!”意思是现在百姓都是站在建文帝那边的,我们现在起兵是不是太冒险了?
最终朱棣还是起兵了,果然如他所说,大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官民的强烈抵抗。《南宫县志》、《刑台县志》都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燕王大军到了,各个州县当他们是逆贼,纷纷进行阻拦和抵抗。
朱棣此时眼中只有南京城中的那张龙椅,哪里顾得了民心,面对地方官民的抵抗,他选择了“屠城”。“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残无人道地屠杀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