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快攻下整个欧洲,却突然停手?

1941年12月5日,苏联从远东调集部队,对筋疲力竭的德军发动了冬季攻势,一下子就打破了德军凶猛的神话,改写了战略颓势。
仅仅两天后的12月7日,德国的盟友日本,为了攻占东南亚殖民地,悍然对美国珍珠港发动了偷袭,成功将另一头怪兽拉进了战场。
1943年9月9日,德国再次出手,将完全没有军队的摩纳哥给占领了。该国的王室选择与德国合作并驱逐了90个犹太人。
剩下的历史就没啥好说的了,至此全世界的战火已经全部爆开,德国高层再也没心思到处打野了,对他们宣战的国家占了地球一多半。

对了,德国还在1943年9月8日攻下了意大利。这个猪队友国内发生了动荡,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的统治被终结,于是43年9月3日意大利国王与盟军签订了停战协议。
写了为了挽救法西斯盟友,也为了强行将意大利留在轴心国阵营里,在9月8日选择用武力拿下意大利。
最后还有个被意大利包围的小国圣马力诺,他们是二战期间被德国最后入侵的国家。
本来圣马力诺选择了中立,但德国拿下意大利的时候,也顺带进入了圣马力诺。

不过,德军对圣马力诺的占领并没有维持几天,1944年9月17日,因为盟军的杀到,城内的抵抗者开始反抗德军,很快德军就在20日屁滚尿流地完蛋了。

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欧洲的战斗,也有部分是发生在地中海对岸北非的战斗。
看完后你有没有觉得,德国就像个劳模一样,在侵略战争的道路上一下都未曾停歇?
德国从未停手,你说对不对?
你问的意思是德国在对英战争未果的情况下,为什么又回过来招惹苏联?要知道当时两国是订有互不侵犯条约的,而以当时德国的强大,苏联断不会主动进攻德国的,但暗斗是不可避免的,但希特勒的国策就是把东欧各国变为德国的殖民地,而当时苏联的武力是极为强大的,虽然他只是个落后的农业国,但俄罗斯人坚韧,顽强,好斗,人口众多,军事装备虽不如德国,但也差不很多,是欧洲最不好惹的民族,但日尔曼人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文明落后,是下等人,但也从来没有想过把他们征服,如果没有希特勒,我相信德国人决不会想到去灭苏联,但是有了希特勒,内外因就都具备了,也是因为有了闪电战的新战法,德国人是最认真的民族,所以一定经过无数次论证,确认可行才这么干的,事实也是,如果不是有太多的偶发因素一再延缓了德国的进军速度,莫斯科早已攻下了,而一旦攻克莫斯科,整个苏联就会放弃抵抗,正如德国此前征服的那么多国家一样,最多只有零散的人在从事地下工作,说明德国人的计划还是靠谱的,希特勒离最后成功只差半步,所以我认为我们说希特勒是狂人很可能是错误的,
至于说为什么打英国半途而废,那英国退守三岛,德国没有象样的海军,过不了英吉利海峡,单靠空军,本想把英国炸到谈判桌上来,无奈邱吉尔誓不和谈,希特勒该后悔在敦刻尔克故意放了英军,如果当时投入空军与坦克部队,全歼英军没有问题,若数十万人被全歼,英人必将丧胆,在面对英国的时候,德国人过于善良,就如中国人之于日本人,过于善良,他会鄙视你,邱吉尔一点不怕希特勒,由于密码被破译,德国打输了空战,希特勒对英国,已没有了办法,剩下的事情,就只有苏联了,况且苏联向罗马尼亚下手,要夺取比萨拉比亚的石油基地,一旦如此,德国大部分的石油供应就没有了,所以在打苏联以前,还得先打巴尔干,以控制石油基地,这留下个大尾巴一一英国,这是欧洲的旗帜,各国都是看英国的,只要英国反德,大多数国家也是反德的,一东一西,一个最厉害,一个最有威信,同时打这俩个,俗话说紧行无好步,他还是走的急了点。
谢邀!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大家应该看过蛇吞大东西的视频,吞到一半或者吞了一会,就会休息一会,德国快攻下整个欧洲,却突然停手,道理不也如此。
战争初期、中期,德国势如破竹,打下了大半个欧洲,除了英国、苏联,其它的国家不是中立,就是妥协了,可以说,德国的形势一片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