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要看皇帝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
一般来说,皇帝的寿命都不是太长,太子当一段时间就可以扶正了。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双方交接最为顺畅,太子对皇帝的感情最为纯真的时候。这个时候,立太子的恩情犹在,父子亲情不绝,太子往往会发自内心的悲痛欲绝,与此同时对自己即将登上的皇位,又有些许忐忑。
但是如果太子运气不好,遇到了唐玄宗、康熙、乾隆这样的长寿皇帝,这个太子当的可谓是战战兢兢。比如说,康熙皇帝为什么两次废掉自己的太子胤礽?
因为太子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一方面自己有一个雄才大略的爹,自己被压的喘不过气,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自己弟弟们的明枪暗箭,防不胜防啊。所以后来实在忍不住,还私下里对人抱怨:古往今来,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类似的,嘉庆皇帝也是战战兢兢多年,甚至于当上皇帝之后,还是要受到太上皇乾隆的压制。
这种情况下,当老皇帝驾崩之后,新皇帝在伤心之余,恐怕也是会长处一口气吧。
而当皇帝本身的驾崩是由太子造成的话,比如隋炀帝,后梁废帝这种杀父继位的,那就不能指望太子有什么悲戚之情了。
#原创#
表面哀伤
捶胸顿足
内心窃喜
熬了多年
终登大位
乌云散尽太阳艳
春风吹佛花朵鲜
丑小鸭化成亮天鹅
故,演好哀伤戏
欣喜坐江山
#上海常青教育凌远长著#
皇上驾崩,是封建时代的大事,古代以孝治天下,作为皇帝的儿子,如果不表现出悲痛难以自抑的状态,会对自身的统治不利,尤其是有野心勃勃的亲王觊觎帝位时。
皇位虽然尊崇无比,但是在一定意义上,是皇室家族的利益代言人。皇帝行驶权力,必然要有所依赖,皇室家族是其最大的本钱。历史上,有一些帝王不按常理出牌,比如晋文公大封六卿而弱公室,最终三家分晋,比如曹魏猜忌宗室而放逐边远,中央有变无人施以援手。所以,皇室家族是其皇位最大的权力来源,是确切无疑的。
皇室家族最大的政治需求是稳定,因此给皇位继承制度制定了严密的方法,如嫡长子继承制。皇室家族如果出了一个不孝顺的人,以至于引发众怒,皇太后可以以懿旨来否定皇帝的合法继承权。
所以,皇太子在皇帝驾崩后,肯定是扶着灵柩,在哀伤无比的状态中继位的。
但如果要问到太子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可能就比较丰富了。古代社会,皇权唯我独尊,太子作为一国储君的位置,实际上非常尴尬。
如果太子过于勤政,形成自己的执政班底,为将来继位做准备,皇帝会认为太子迫不及待,难道意欲谋反?
如果太子谨小慎微,事事请示汇报,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皇帝会认为太子如此庸懦,殊不类朕,难道看走眼,立错了太子?
所以,太子在东宫的日子,很是煎熬,尺寸拿捏很不容易做到恰到好处,多年如屡薄冰,战战兢兢。如果再有几个兄弟煽风点火,那么太子的日子就更为难熬了。
因此,皇帝驾崩,对于太子就是在东宫中刑满释放,心中肯定欢喜异常。
至于平常百姓家所说的骨肉亲情,在皇家父子之间,虽然也有情感真挚的,比如南朝梁武帝的昭明太子,还有朱元璋的懿文太子,皇帝都对太子表达了殷切的期盼之情。但是更多的还是像明光宗这样的,继位后放纵声色,一个月就暴亡。长久压抑下的突然释放,能说明光宗的悲恸之情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