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高中数学10多年老师,见过高中太多“学霸”变“学渣”的例子,现在我来分析下,哪些“学霸”会变“学渣”,以及高一学生如何高效学习,才能继续保持“学霸”呢?
1.初中的“学霸”不一定是真学霸,真学霸对学习感兴趣,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通过拼命刷题获得高分的学生,真学霸到高中不会变学渣的,而伪学霸往往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死记硬背和刷题取得高分,这种方法在小学和初中会有效果,但到了高中就不适合了,因为高中的知识难度大,内容多,灵活多变,所以初中的一部分“学霸”到了高中的时候就跌入神坛,变成学渣了。
2.新阶段必然产生新学渣。大家一起考入到同一个学校,分数自然很接近,起跑相当,但是经过半学期后,有些人适应高中阶段的知识体系,有些人不适合,自然就会拉开距离,然后产生了新学霸和新学渣,但是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学渣,要看你是在什么级别的高中,如果是重点高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只考八九十分了,但放到弱些的高中,这个成绩还是杠杠的“学霸”,所以只要成绩不滑坡,考个好大学依然没问题。
3.学习方法没改变。小学阶段属于不认真听讲,也会做题;初中阶段属于认真听讲,就会做题;高中阶段属于就算认真听讲了,也不一定会做题。
初中阶段,很多学霸,没有预习习惯,新课老师课堂上讲学生也能听懂,但到了高中阶段,你要是不预习,课堂上有些知识点,不一定听的懂,而且卡住一个知识点,你还在消化的时候,老师已经写满了一黑板的蝌蚪文了。
初中阶段的概念也比较简单,一般就一两个考点,而高中阶段不一样,比如双曲线的概念,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非零的定值(小于两定点的距离),然后学生学习的时候,只记住到2个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定值就是双曲线的定义,少了绝对值,少了非零的定值,更少了括号里的定值小于两个定点的距离,而考题恰恰会考学生忽视的地方,所以要对每个概念每个字每个字的读,去研读为什么要加这几个字,如果少了这几个字,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再者坚持做错题本,初中孩子不做错题本可以,高中不做真不行,高中题目变化多,只有做了错题,真正消化,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举一反三。能做到这三点,我们学习成绩也会保持一个不错的成绩,但不一定是高分,因为高中的知识比较难,要学好还是需要那一方面的天赋或者智商,所以一定要调整好心态,能继续做学霸最好,不能也要能适应现在的自己,尽力即可。
我是“赢在高三”,是一名重点高中的老师,我见过太多初中“学霸”变成“学渣”的例子了,而且有些结果,谁也无能为力!
高一期末考试后,一个女生考了班级倒数第一,家长接受不了,非常焦虑的给我打电话问原因,因为孩子初中在一所私立初中,是班里的第二名,到了高中,成了倒数第一名,家长实在接受不了,即便我给她解释,她也是半信半疑,其实,这是重点高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老师习以为常,家长却担心焦虑。
一、孩子是真“学渣”还是假“学渣”?
在重点高中倒数第一名就是“学渣”?这倒未必,但是在家长和学生看来,这就是学习不好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做“学霸”,殊不知,都是学霸,到了一个新的群体,也要区分出一二三名的。比如下图中这个成绩,这是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其中最后一名同学的成绩:语数外都在100分左右,政史地成绩也都不错,政治甚至考出了91分,虽然总成绩和前面的同学有差距,但是这样的成绩在普通高中,也是前几名的学生,不能算是“学渣”吧?如果努力,过个一本线(自招线)难度不大,这样的学生不能叫“学渣”吧?但是,如果你一直把她当成“学渣”来对待,当她没有信心学习时,就会变成了真正的学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