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曾任国民政府代总统
李宗仁是国民党新桂系首领,临桂县两江镇木田木头村人。早年毕业于广西陆军小学,1910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护国战争及护法战争。曾任粤军粤桂边防第三路军司令、定桂军总指挥、广西善后督办、广西绥靖督办公署督办。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第三路军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参议院院长、国民党武汉政府分会主席。1929年蒋桂战争桂系失败后,回广西任护党救国军一方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司令、第五战区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主席及安徽省保安司令。1938年组织指挥台儿庄保卫战,蜚声中外。1943年后,任国民党汉中行营主任、北平行辕主任。1948年4月任国民政府副总统,同年12月与程潜等倡导与中共和谈,要求蒋介石下野。1949年1月任代总统,并电邀李济深等策进和平运动;后到美国定居。1965年7 月回到北京,发表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统一的主张,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李天佑: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李天佑是临桂县六塘镇高陂寨人。1928年,年仅14岁的他即加入北伐名将李明瑞的部队,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他随红七军北上中央苏区,参加了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后,他调任三军团作战科科长,先后参加了攻打娄山关、再取遵义城、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团长、代旅长,先后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吕梁山区战斗。1938年底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4年回到延安。1945年挺进东北,历任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卫戍司令、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率部攻取四平,参加辽沈、平津战役。1949年任四野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率部南下,参与领导桂林的接管工作,后赴南宁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指挥广西剿匪工作,1951年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后历任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白崇禧:人称“小诸葛”
白崇禧是临桂县会仙乡山尾村人,人称“小诸葛”。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抗战时期任军委会副总参谋长、军训部长、桂林行营主任,后任国民党国防部长、华中军政长官等要职,陆军上将。国民党溃败后,逃往台湾。在桂林市秀峰区榕湖北路榕湖饭店大门内有其公馆旧址。
李任仁: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
李任仁是临桂县会仙镇会仙圩唐边村人,桂系民主派代表人物。16岁入桂林学馆就读,两年后考中秀才。1905年回乡创办会仙小学堂,是白崇禧的启蒙老师。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在桂林等地任小学、中学教员、校长,桂林法政专科学堂和第二师范教员、代理校长等。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被委任为桂林县党部负责人之一,担任过广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第五届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广西建设研究会常务委员、广西临时参议会三届议长、广西宪政协进会会长等职务。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9年7月,赴北平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委员,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西省副省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当代名人系列——
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
白先勇于1937年生于桂林,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1994年退休。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