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无为并不是让你放弃竞争,当你通达了某种智慧就能无所不为。这个问题很大,涉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解释起来很困难,所以老子学成后才不留一言,直到云游至函谷关被尹喜用计挽留才写下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经》。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时,又觉得很可惜,就想方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
不想留下文字的不止老子一人,佛陀也是这个想法,他们大都言传身教,这样才能准确学会师父的学问。文字有它很大的局限性,很多东西不能用文字准确表达。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交流时百分之八十的信息靠肢体语言传达,比如,自闭症患者就不能读懂对方的肢体语言(包括表情,肢体等)。《道德经》全篇五千言,但是有大量重复的地方,老子不厌其烦的解释也是没有办法。这不同于孔圣人,一个观点只说一遍决不重复,爱信信,不信滚。架不住孔子子学生多,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夫子有恃无恐。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做那叫懒惰。无为是不试图改变过去,不期望影响未来,只专注于当下。无为思想的底层逻辑是:我们不能控制绝大部分的事情,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所以必须顺势而为。无为是耐心的,专注的,简单的,顺势的,信任的,需要付出精力和努力的。这么多定语我还意犹未尽,你有点明白了吗?有为则是相反的,它容易导致思虑过度,表现为贪念过多,从而失去那种智慧。无为则无所不为,儒家叫做发而皆中节。
弄清楚无为,柔弱就好理解了。拥有了无为的智慧后,柔弱不是被动的,而是非被动的(不是主动的,否则又是有为了,现在知道为啥难以用文字表达了?),接纳的。
讲了这么多我也是仅仅窥得一隅,用颜子评价老师的话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好战必危”,“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之形趋低而就下,处众人之所恶”,利他、利众、奉献、贡献的思想,可以团结更多的伙伴,老子“无为”、“柔弱”的思想,在当今竞争的环境中,一定的环境、时机、条件下,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美国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精致利己主义的策略,就是极端崇尚实力竞争的策略,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美国强大。但特朗普的这种“优先”、“精致利已”,连其盟友都算计、打压、坑害、背叛。这种强势竞争策略的结果,只能导致美国最终众叛亲离。
相反地,中国的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实力,综合起来在全世界也是很强的。但是,中国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口博览会”、“亚洲文化共同体”、“园艺博览会”,帮助非洲建设,等等,中国既无用武力手段侵略、欺压他国,也未在任何领域与其他国家,产生激烈竞争或对抗。“水利万物而不争”,实力足够强大的中国,正是以一种“无为”、“柔弱”的亲和力、贡献心,团结了很多伙伴。中国在走上坡路,美国早晚会走向衰途!
去先把“无为”的真实含意弄明白了再来提问哈。
肯定的说,有用武之地。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说该无为时无为,该为时要无不为的。以静制动,静就是无为,该静时就要静下来,动则坏事。同理,柔弱也不是柔弱可欺,而是以柔克刚,老子举过牙与舌的故事,人老了,牙齿慢慢掉光了,而舌头没有损坏。
无为与柔弱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我常讲,砖与砖摞起来,并不坚固,中间要有水泥粘结,才能结实,光强硬不行,光一滩烂泥也不行,为人处世,要有强能弱,该强则强,该弱则弱,外圆内方,外柔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