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垂帘听政11年,为什么不称帝,是不想还是不敢?
她的生命中有两个贵人。
一个叫王曾,刘娥干掉了所有的政敌,清除了所有障碍之后,王曾找到龚美的亲戚钱惟演饮酒聊天,故意说了这么一段话:
太子年幼,必须要太后辅政才行,只有施恩于太子,太子才能安定,太子安定,刘氏一族才能安定。
这话的言外之意只有一个,虽然太后辅政,但若要将来不被清算,只有不越礼制,对太子(赵祯)加以保护和恩泽,将来他才会感恩,不会清算刘氏一族。
钱惟演听懂了这意思,立刻把话递给了刘娥,这段话对刘娥影响深远。
从此以后,她约束族人,划定红线,重振朝纲,行事很注意分寸。
对于那个名义上的儿子赵祯,十分呵护,对他极好,母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这是刘娥避免将来被清算的重要举动。
曾密语惟演曰:“太子幼,非宫中不能立。加恩太子,则太子安;太子安,所以安刘氏也。”惟演以为然,因以白后。——《宋史》
另一个人叫吕夷简,宋仁宗赵祯的亲生母亲、刘娥的侍女李宸妃去世时,他不顾激怒刘娥的危险,给了她人生建议。
李宸妃死时,吕夷简对刘娥说了一句:太后,你以后不想再保全你的家族了吗?
刘娥显然听懂了意思,吕夷简当堂这么跟太后说话,按说属于大逆不道,可刘娥并没有追究他,也没做回应。
刘娥原本想低调地把李氏拉出去埋了了事,但吕夷简不罢休。
他要求刘娥以皇后之礼,用最隆重的规格安葬李氏,刘娥显然是不干的,两人僵持了很久,最后刘娥妥协了。
她下令给李氏封宸妃封号(以前是没有名分的),以皇后之礼安葬!
吕夷简为何是贵人?因为这个建议保全了刘娥全族。
当刘娥去世后,宋仁宗的身世被揭开,他派兵直接包围了龚美(刘美)的府宅,然后亲自去查看了生母李氏。
发现她身穿皇后礼服入殓的,而且各种规格完全按照皇后之礼的。
赵祯因此觉得刘娥的确保护了自己,而且对自己一直不错,对他的生母李氏也给予了应有的名分。
刘娥作为辅政太后,没有对不起赵家,也没有对不起赵祯,因此撤掉包围刘府的军队,对刘娥更加尊敬了。
烟郭说
纵观刘娥的一生,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到成长为一代帝后,再到掌握帝国最高权力,与她的学习能力是分不开的。
在张耆家读的15年书,协助宋真宗处理政务,都是她通过自学成才。
她掌握权力之后,重振朝纲,终结了宋真宗时发起的那个使宋朝陷入混乱的天书运动,与民休息,在四川发行交子,发展经济,为后来宋仁宗时的仁宗盛治打下基础。
刘娥最值得赞赏的地方在于,在权力的诱惑下,她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
谁不想做皇帝呢?那个位置就在她眼前,只需一步就能登上去,但最终她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
以另外一种方式掌控权力,既保全了自己的名声,也保住了刘氏一族将来的地位,避免了死后被清算的悲剧。
这正是常人所做不到的,吕后、武则天,她们都没有能做到。
公元1034年,刘娥走到生命尽头。临终前,她拼命拉扯身上的龙袍,呜咽着要挣脱。11年来,她早已习惯穿龙袍、接受群臣朝拜,可弥留时,她却极度厌恶这身龙袍。
这不是她病入膏肓的发昏动作,而是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流露。
垂帘听政11年,皇太后刘娥手握军国大权,身披帝王龙袍,心安理得地接受宋仁宗赵桢和群臣的朝拜。
她拥有最高规格的尊号,出行仪仗远超皇帝,天下人都要避开她父亲的名讳……
如此显赫的地位,宣告着刘娥拥有远超皇帝的实权。
然而,临朝称制11年,刘娥却从未想要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