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垂帘听政11年,为什么不称帝,是不想还是不敢?
一旦刘娥称帝,从大局来考虑,她肯定是要保留这样的台鉴制度,但她又势单力薄,背后没有强大的氏族做保障,类似的谏言、受到的约束肯定会更多。
与其如此,她倒不如一直当太后,不开心的时候,还能把宋仁宗赵桢推出来当挡箭牌。
因此,从刘娥的视角来看,称帝,最多让她称呼上好听一点,但不会让她过得更舒服。
她也没有儿子,没有亲戚族人要照顾,要这个虚名有什么用呢?
正因为如此,当部分朝臣暗时刘娥可以筱芳武则天时,她直接当众表态:“我绝对不会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情。”
后世对这件事的评价是,刘娥充分控制了自己欲望的表现,不愿背离祖宗家法。
但我想,刘娥不称帝,并不是不想对不起大宋祖宗,而是她不愿意辜负那个爱她、信她的丈夫——宋真宗赵恒。
没有赵恒,就不会有后来的她。
公元1034年,刘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她无法说法,只是在拼命地扯着自己身上龙袍一般的衣服。
这不是她病入膏肓的发昏动作,而是她不想以“天子之服”去见赵恒。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及太后崩,帝见左右泣曰:太后疾不能言,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帝悟,卒以后服敛。
我想,权势虚名对刘娥来说,只是过眼云烟。
她最想要的,还是自己的丈夫赵恒,那个给了她尊重,把她从泥沼中打捞起来的男人。
比起称帝,她更想要的,是给宋真宗当皇后,永远当他的妻子。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刘娥是北宋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她的权势非常大,在历史上她和武则天以及吕后齐名,她当时权势已经压过了宋仁宗,完全可以废除宋仁宗取而代之,但是她始终没有像武则天一般变成女皇。是她不想吗?还是她不敢?
刘娥称帝没有意义
刘娥不是不想称帝也不是不敢称帝,而是她称帝以后也没有任何意义。
先看刘娥出身,刘娥出身非常低微,早年父母双亡,可以说是一位孤女,她没有兄弟姐妹,据传闻她在十二三岁时曾经嫁给过银匠龚美,后来龚美家贫,又把她卖给了当时还是王爷的宋真宗赵恒,从此刘娥攀上高枝变凤凰。
刘娥发迹之后,为了报答龚美,她认龚美为兄长,而龚美也从此改名刘美,成为了刘娥唯一的娘家人,刘美为人庸庸碌碌,没有什么能力,刘娥发达以后,刘美因为能力问题也只是出任了一些虚职官位,所以刘娥与武则天和吕后不同,她没有强大的娘家势力支持。
而且假设刘娥称帝以后,她为了把皇位传给谁?刘美的后人吗?那朝臣肯定不干,而且也没有意义,不还是得传位给养子宋仁宗赵祯,那何必做这恶人,背上恶名,宋仁宗年幼,朝政大权都在刘娥手里,她虽无皇帝名分,确有皇帝之实,所以何必再背恶名。
这是刘娥早就想明白的地方,所以她一生没有称帝,也给自己在后世历史上留下的比较高的评价,历史评价她为“有吕武之才,而无吕武之恶”,这已经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刘娥想过称帝
刘娥最初可不是没想过称帝,刘娥执掌北宋大权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执掌大权的,她在这个过程中先后斗倒了两名宰相和一位王爷。
其实刘娥在宋真宗晚期就已经开始帮助患有精神疾病的宋真宗处理朝政掌握权力了,但是宋真宗时期的明相寇准非常反感刘娥,他担心刘娥是第二个武则天,会威胁到皇权,所以他多次想劝宋真宗废掉刘娥的皇后之位。
结果刘娥在政治上很快找到盟友,她利用奸臣丁谓、曹利用、王钦若等人斗倒了一代名相寇准,将寇准贬官雷州,最后寇准客死雷州。
宋真宗在后期也发现了刘娥比较有权利欲和野心,所以他在临死前把宋仁宗赵祯托付给刘娥,允许她临朝称制,但是又担心刘娥会成为武则天,于是他想再给弟弟赵元俨一道旨意,由赵元俨和刘娥共同辅佐年幼的宋仁宗,这位赵元俨就是民间传说的八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