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曾经以开玩笑的方式试探黛玉,打算把薛蟠推销给她,对她的这一行为你怎么看?
……宝钗笑道:“非也。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去。”说着,便和他母亲挤眼儿发笑。黛玉听了,便也一头伏在薛姨妈身上,说道:“姨妈不打他我不依。”薛姨妈忙也搂他笑道:“你别信你姐姐的话,他是顽你呢。”宝钗笑道:“真个的,妈明儿和老太太求了他作媳妇,岂不比外头寻的好?”……
宝钗明明知道黛玉和宝玉心心相印,明明知道自己那不成器的哥哥根本配不上黛玉,那她为什么要在黛玉面前说这样的话?
有答主说万一试探成功,万一薛蟠真的娶了黛玉,那宝钗可就舒心了。一个大障碍解决,她可以顺利嫁给宝玉了。
但很显然,这个结果是不可能的。作为读者的我们都知道,虽然薛蟠对黛玉一见倾心,但是黛玉绝对不可能接受这个“呆霸王”,宝钗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又何必进行这种无谓的试探?
事实上,就连薛姨妈自己都说自己这个宝贝儿子配不上黛玉,只有宝玉才匹配。薛姨妈都那么明白,有什么理由聪明的宝钗不明白?
既然明白还非要说这些,只能说这个举动反映了宝钗深层次的阴暗心理:她就是想恶心黛玉。
虽然做得不露痕迹,但仔细分析还是看得出来的。
首先,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宝钗一心执行“金玉良姻”的计划,不仅仅是听从长辈的安排,还因为她自己也确实对宝玉动了心。
这不难理解,毕竟宝玉是宝钗在可选范围内的最优解了。除了身世、品貌、才学外,宝玉的温暖性格其实也是很容易让豆蔻年华的女孩子沦陷的。宝钗虽然世故,但也还是年轻女孩,还是向往一份美好感情的,而宝玉基本上可以满足。
无奈宝玉心中只有黛玉。当宝钗确认了这一点之后,虽然行为上表现为退缩,但心里肯定有失望和不甘,这也不难理解。
所以在她的潜意识里,对“情敌”林黛玉有一份敌意的。虽然因为她的理性和对宝玉的感情并不是特别深,这份敌意在明面上并不突出,但不等于不存在。
其次,以宝钗对人情世故的熟稔,她不可能不知道宝黛之间两情相悦,没有自己可以插足的缝隙,也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哥哥无论哪方面都配不上黛玉,硬要把两个人拉扯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对黛玉的冒犯。
所以就连薛姨妈都不会说出这种对黛玉不尊重的话,而宝钗却看似没有多想地说出来了。本来以她的聪明,以及表面上和黛玉的友好程度,是不应该说出这些无意中有点贬损黛玉的话的。
但她说了。在明明应该聪明地善解人意的时候,她就突然不聪明了,不善解人意了。
这就是宝钗不讨人喜的地方。以上两方面的分析结合起来,不难看出宝钗这种行为表现出的就是深层的阴暗潜意识:即使知道自己和宝玉无望了,但就是不喜欢宝玉和黛玉在一起。哪怕不能做什么,有机会宣泄一下这份嫉恨,恶心一下“情敌”,还是可以的。
其实在书中,反映宝钗深层阴暗心理的例子不止这一个。
饭桌上,黛玉因为生宝玉的气走了,宝玉心神不定只想快点吃完饭去追黛玉,因为有王夫人在场,大家都心照不宣假装看不出来,只有宝钗一而再再而三地当众“提醒”宝玉快点吃饭、去哄林妹妹——明知王夫人不喜欢黛玉,当着王夫人的面这么说,不是存心让宝玉为难,让王夫人更加厌恶黛玉么?
清虚观张道士提亲被拒,宝玉和黛玉闹了一场别扭后重归于好,亲事落空的宝钗一腔郁闷无处宣泄,趁着宝玉言语中的无意冒犯大发雷霆,夹枪带棒地揶揄宝玉和黛玉演了一出“负荆请罪”——不就是当众暗示宝玉和黛玉过分亲密不守礼教么?这也是全书中宝钗最沉不住气的一次,知心大姐姐的人设差点没守住。
还有,一番不要看闲书的言论收买了黛玉的心,让黛玉真心实意拿她当好姐姐之后,面对袭人奉上的一杯茶,老实不客气地先拿起来喝了半杯,又直接把剩下的残茶塞到黛玉手中让黛玉喝掉,全程自然得看不出任何轻慢黛玉的痕迹——但实际上就是轻慢甚至是侮辱,只不过世故的宝姐姐利用了单纯的黛玉,知道此时一心把她当好友的黛玉是完全想不到这些动作有什么不妥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