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河南南阳一名36岁女子发视频,说因为18岁的大儿子有了宝宝,自己年纪轻轻就“喜提”奶奶身份,让小儿子才7岁的她有点不适应。本来想追个三胎生个女儿的,这下子她断了这个念头。

她还表示在他们那里,早婚早育屡见不鲜,“经济落后的地方人们思想也稍稍落后一些,一旦不上学普遍结婚早”。
她也提到,“为了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我们从乡下搬到县城居住。……大儿子和儿媳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同学,本想让他多上几年学,将来考所好学校,至少比父母有出息,但是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事物太多,思想也成熟的早,父母给他安排的光明大道他不走,偏要走小路,说也说了,劝也劝了,打也打了,结果还是没扭过他们。”

这位新手奶奶的想法可以理解,但解释有点儿牵强,儿子早育跟现代社会接触事物多、思想成熟早恐怕关系不大。她自己也是早育,所以这锅不能让现代社会背,倒是和当地民风、家庭影响和基因遗传的关系更大一些。
当地民政局赶忙回应说对于未到法定婚龄的男女,民政部门是不会办理结婚证的,意思是人家肯定是非法同居生子。当事人自己也希望大家把她当反面教材。倒是很多网友还热情点赞,表示羡慕她能提前完成人生KPI,尤其是一些年纪更大还母胎单身的人。
在生存竞争激烈的东亚地区,每个人都是那么勤奋努力,大家目标感十足,巴不得及早完成所有人生目标。国内的父母都热衷于早早发现孩子的天生奇才,所以各种天才培训班热度不减,大家恨不得让自家孩子还没上小学就已经开始学习中学课本,要是能成为神童就更好了。

成为神童,就可以早点儿上大学,早点儿毕业,早点儿挣钱,早点儿结婚生娃…… 别看中国家长们都忌讳孩子早恋,那是课业逼的,如果他家孩子十六岁读博士,十八岁生娃,他才高兴不过来呢。
不过神童学霸很少有早婚早育的,大概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培养方式使得学霸们在社交和婚恋方面愈发晚熟慢热吧?
在农耕时代,人们普遍早婚早育。十七八岁结婚已经要算是晚婚了。
春秋战国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周礼-地官-媒氏》说,“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意思是男子三十以前,女子二十以前,必须结婚。
到了汉朝就更加严格,《汉书-惠帝纪》中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意思是,女子到了三十岁还不嫁人,就要缴纳五倍的赋税。这跟前一阵某砖家建议的单身征税是一个思路。

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妹妹班昭也是闻名遐迩的大才女,要是在今天,肯定要读个博士当个教授,势必晚婚,可是在她的时代,她十四岁就嫁给了曹世叔。
南北朝时,女子如果到了十五岁未婚,家人就要坐牢。北齐后主高纬在位时曾下令,杂户中子女十四岁以上,二十岁以下未婚嫁者,全部征集服役。
唐朝盛世时,男子十五,女子十三即可结婚,后来战乱了才造成普遍婚龄增大。白居易《赠女》诗说: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
宋朝的法定婚龄是“男十六,女十四”,但是由于科举考试盛行,大家忙着读书,所以一般结婚年龄是男子24岁,女子18岁。

封建社会时的早婚主要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由于旧社会医药卫生条件极差,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如果像现代社会这样,读书立业之后,三十多了再考虑成家,可能还来不及生孩子,人已经挂了。
再有,古代的婴幼儿死亡率很高,生出来的孩子未必能成年。乾隆皇帝一共生了十七个儿子,先他而去的就有十三个。这还是金尊玉贵、医疗条件优越的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