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似乎在暗示,凡是好读书的人,都是人品正派的,往往身边女人较少而生育效率较高,堪为社会和家庭的楷模。

至于贾珍这样的乱伦纨绔,虽不短命,却就只有一个儿子,再无所出。大概古人相信德厚才能多子。像薛蟠这样的呆霸王,按照曹公的思路,断不会像高续那样便宜他,还让香菱给他生个儿子继承香火的。
贾宝玉是被和尚判定为“命里不该早娶”的,加上他一直读书无成,父母也不想给他娶妻,怕他乱了心性无心读书,甚至于连给他明公正道放个屋里人都不肯。但是他也不会受委屈,因为有满屋子的美貌丫鬟供他享用。

他在十二三岁时就与大丫鬟袭人试了云雨,但并未暗结珠胎。除了剧情设定的需要之外,这大概也是因为,作者想说明宝玉心性高洁,虽然懂得了人事,却并不沉迷女色。而且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并非生殖力旺盛的壮年,且又没有名分,不能肆无忌惮地宣淫。而后宝玉踢得袭人吐血,大概内伤致残,使得袭人很难怀孕。所以袭人虽在宝玉房内伺候多年,却并未造出人命。
贾琏虽然与凤姐结婚多年,却只生了一个女儿巧姐。因为凤姐原本气血不足,且年幼不知保养,热衷于管理家政、勾心斗角,搞垮了身体,也降低了孕育可能。
古人结婚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所以必须早婚。书里宝玉再晚婚,必定也不会超过二十岁。从实践来看,十几岁也确实是生育高峰期。书里所有的长子长女基本上都是在父母二十出头以前生下来的。就算父亲年纪大了,生娃的母亲也一定还是青春期少女。
所以,按这个规律,那个河南南阳的36岁奶奶的育儿经历确实准确踩点儿了。她为了儿媳怀孕还特地放弃三胎也实在大可不必。换作旧社会,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
包拯襁褓间父母双亡,当时嫂子也在哺乳期,就做了他的奶妈,把他养大,所以他一直把嫂子称作“嫂娘”。
苏雪林的母亲嫁来时,祖母只有三十二三岁,所以婆媳同坐月子并不稀奇。
祖母的年龄既不大,生儿育女,并不甘落于媳妇之后,并总要跨前一步。媳妇隔年一胎,她几乎一年一养,并且还要来个双胞胎。她妊孕期内和产育以后,母亲的辛苦加倍。母亲一生育了五胎,三男二女,祖母除小产四胎,共育了九胎,却胎胎都是弄璋之喜。因此她常常自负是一个善于生养的女人,瞧不起醒秋的母亲,对于醒秋姊妹自幼便有憎嫌之感。
实际上,祖母对于孙儿也并不欢喜,她爱的只是从她肚皮里爬出来的。
这与王夫人和李纨的情形十分相似。宝玉和贾兰同上私塾,所以年纪应该差不多。王夫人三十多岁生宝玉,儿媳李纨八成是有机会给婆婆伺候月子的。而王夫人也像苏雪林的祖母一样,只爱宝玉,却不甚疼惜贾兰。对寡妇儿媳也只维持着表面的礼让。

旧时婆婆与媳妇一同生育都不以为意,放在今天反而觉得尴尬,力图避免,这就无形中减少了很多生育机会。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意愿普遍下降。如今国家由原来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放宽到了三胎,依然无法挽救低迷的生育率。2020年,中国的生育率为1.28,在23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44。
因为时代发展了,人们一生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的诱惑太多,传宗接代反而退步成为一项不那么重要的任务了。
古时候大多数人是先成家后立业,小夫妻在父母的庇护和管控下生活,所以身体刚刚发育成熟就开始生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