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着冒名顶替之事,又竭力幻化为正主,再声色俱厉打压受害者。断章取义、指鹿为马、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吃干抹净、赢者全拿,历代‘’襄阳说‘’学者这思维、演技恐怕连岳掌门都只能甘败下风。窥斑知豹,‘’襄阳说‘’学者的隆中沙文主义思维,在此事例上又活色生香了一番。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湖北人顾嘉蘅在南阳知府任上写于南阳卧龙岗的骑墙联,神助推‘’襄阳说‘’声势;襄阳人见猎心喜,南阳人徒呼负负,诸葛庐一声叹息。
‘’躬耕南阳‘’做为华夏文明史璀璨印记,千百年来深入人心。某地试图把‘’南阳诸葛庐‘’劫持到古隆中‘博古架上,大抵是南柯一梦。
关于襄阳古隆中地区在东汉时的归属,东晋襄阳人习凿齿云”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可见古隆中在东汉南郡地盘上,与“躬耕于南阳”无涉。
东汉“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又称”南都”、”帝乡”,南阳城(宛)是当时规模仅次于洛阳的政经文化大都会。李白《南都行》将其描述为“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反观东汉襄阳城,在荆州末代刺史刘表于189年自汉寿移驻之前,是一座小县城,在刘表移驻的短短二十年,襄阳做为荆州行政、军事总部,社会相对安定、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但在经济、文化方面仍应是乏善可陈,北方名士至荆州避乱者众、投表者无,即是明证。
荆州是一个大的行政区域概念,投荆州刘表并不意味着定居襄阳。刘备投了荆州刘表,驻荆州南阳郡新野;诸葛亮随叔父玄投荆州刘表,自述“躬耕于南阳”。这些是正史记载有据可查的,襄阳说者没法改变,只能找一些野史、民史杜撰的诸葛亮师友司马徽、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人(均为到荆州避乱的北方人)在襄阳活动交游的桥段,给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做铺垫。从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开始,襄阳民史、民间故事历经数百年,编织了一个细密的诸葛亮”襄阳朋友圈”,朴实的襄阳老乡把故事当成正史到处宣扬,确实够乡愿。
南阳北紫山有凤雏台遗址,相传为襄阳人庞统师从水镜先生时居住生活之地。襄阳说者和襄阳老乡不妨去凭吊一下,再慎终思远一番,只是别再克隆到襄阳当原版宣传就好。



(文明跟贴,理性思辨!)
这年头,无论干什么,讲究的是实力。河南省的南阳市经济发展不如原来的襄樊,也就是现在的襄阳市。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襄樊市领导游说囯家社科院、中学语文编辑室在中学语文《出师表》一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注释中,硬是把南阳解释为在襄阳的旁边。这些所谓的专家,不知道是迷昏汤喝多了,还是和尚戴着道士帽,假装迷瞪僧。
诸葛亮躬耕地到底是南阳还是襄阳?已经被南阳和襄阳的人争论了一两百年,至今仍然无果。不论是什么机构,不论是什么砖家,妄下断语,都不能说服南阳和襄阳两地百姓。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成立一文旅集团,将南阳市的卧龙岗与襄阳市的隆中捆绑一起,共同开发,共同经营,收益共享。
如果继续各自为政,必将争议仍是没完没了。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是通过文字记述和民间传说来印证,假如没有考古发现新的历史证据,这种民间争议仍将继续下去。(2019/11/05)
首先,现在有争议,小青年作为南阳人,也只有接受这个现实!争议双方是南阳和襄阳,并且襄阳的宣传力量比南阳大的多,这是客观事实!那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躬耕于今天的南阳还是襄阳呢?小青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而不是襄阳!下面小青年从几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诸葛亮自述,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襄阳人也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无论是邓县或者卧龙岗,现在依然属于南阳!至于襄阳人所说的隆中属于襄阳,那就另当别论。襄阳和南阳当时是平级别的,作为万世景仰的智圣,诸葛亮不可能分不清自己躬耕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