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张友文”说“错矣”。大学语文教材中仍然有鲁迅的文章,我正在讲授。当下,我们更应该传承鲁迅的精神。

毛泽东推崇鲁迅,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微,看得远”;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还说:“鲁迅的骨头很硬,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像鲁迅这样硬的骨头是很可贵的。”毛泽东将这三点概括为“鲁迅精神”。
反复比较姚燕燕老师职称事件与“双十一张友文”职称事件(附成绩)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充满着敬意,称颂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如果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那么鲁迅则就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双十一张友文”让证据说话(附证明材料)
鲁迅的“立人”思想至今也是受用的,他说“人立而后凡事举”。是的,首先要活得像一个人。“双十一张友文”总是对学生们说,要活得像人,像人一样活着,这是不是受鲁迅的影响呢?

其实现世社会,有更多的人都活成了鲁迅笔下的人物,特别是孔乙己,我看我自己也活成了孔乙己,悲哀啊
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曾经为纪念鲁迅写过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我觉得这就是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最好诠释。
鲁迅先生其实一直都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鲁迅的文章,正处于文学革命时期,就是由文言文革新到白话文时期,鲁迅作为文学革命的前驱,和领军人物,他的文章也免不了带有早期白话文创立,革新,过渡到现代白话文的痕迹。同时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杂文,如投枪,匕首,解剖刀,让敌人恨,让龌龊者无地自容,也让民族的劣根性暴露无遗,但是他所处的那个年代,让敌人恨的文章肯定会审核不通过,会被删除,不准发表的,所以他发明了钻网术,避开让敌人敏感的字眼,从而得以发表。
所以,他的文章让今天的一些读者认为晦涩难懂。
再加上一些把持教材编写权力的所谓专家学者害怕鲁迅文章,大纲是鲁迅杂文也让他们感到被刺中了心脏吧,尽可能的把鲁迅文章踢出课本。
所以他的文章除了课本里保留的那几篇教课时学生读到的,很少人知道,了解到鲁迅文章,当然也就很少有人提及了。
要读懂鲁迅文章,必须要了解那个时代背景,否则,很可能被认为晦涩难懂,而弃之不看!其实,鲁迅的文章篇篇见血,字字透骨,惩恶扬善,酣畅淋漓,绝不藏着掖着,感觉特别解气!不信你找来他的文章认真读一读,就会发现他的目光敏锐,逻辑性强,选词造句特见功力,以及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
不!真正的文化人不会忘记鲁迅!
鲁迅活在中国文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