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
顾名思义,就是钱不值钱了
好像是有钱人损失大
其实不然
富人损失的只是银行卡的数字
而穷人损失的却是温饱、健康,甚至生命

看看历史上的恶性通货膨胀
1923年的德国,马克滥发,主妇拿钞票来点火,小孩拿钞票叠积木
下面的可不是100元,看看这个单词billionen,虽然不懂德文,好歹大家基本学了英文
这个词是“10亿”的意思
具体多少个零,有兴趣的可以数数


1914年战争爆发时,1美元可以兑换4.2纸马克,1922年是1比320,到1923年,这个比值突然飚升到1比4200亿。一夜之间每个德国人都变成了亿万富翁,只是没有哪个国家会羡慕这些德国“富翁”。
当时如果有人偷了一马车的纸马克,肯定是倒掉纸马克,把车给拉走,因为一车的纸马克买不起一盒烟。买个面包要1万亿纸马克,孩子们最廉价的玩具就是一捆捆的纸马克。
1949年的上海,金圆券滥发,人民疯狂抢购



民国时期,社会上流通的银元主要是“袁大头”和“孙小头”,而白银也是中国当时唯一能出口的商品。然而,灾祸很快就降临了,白银的大量外流,造成企业周转困难,经济陷入恐慌。于是在1935年,国民政府决定实行币制改革,放弃银本位,开始颁行纸币——法币。与此同时,法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纸币。
1936年6月,中美之间签订了《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与美元挂钩,1元法币大约等于0.2975美元。后来,民国政府又将所有的备用金取出,将价值1.2亿美元的法币存入美国纽约的银行之中。不得不承认的是,自从币制改革之后,民国时期的财政状况得到了些许缓解,经济也逐渐开始恢复。
抗战在1937年全面爆发了,国民政府马上被庞大的军费拖进了赤字财政的泥潭,当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只有通过银行垫付,也就是增加法币的发行量。可是,这种办法根本就不是长久之计,那些出售公债、税收征实及消费品专卖的方法也统统无效。抗战中后期时,通货膨胀已经全面失控。
到了1948年的时候,面值一万元的法币,价值和100张白纸相同。恶性循环开始了:为了补贴崩溃的财政,只有源源不断地印发货币,印发的货币越多,价值就越低。最终,到了1948年8月,法币终于崩溃。据统计,从抗战开始到法币崩溃的一段时间里,法币的发行量增长了47万倍,同一时期上海的物价上涨了492.7万倍。
法币崩溃了,就要通过发行新货币解围,于是“金圆券”应运而生。但是,金圆券仍然没有坚持多久,很快便陷入通货膨胀的漩涡。当时,一粒大米就要金圆券130多元,一袋面粉则需要接近2麻袋金圆券购买,甚至一个烧饼都需要5000金圆券。
最后,再来看看现代的津巴布韦币。
那里的穷人,穷的只剩下钱了。


表面上看,吃亏的肯定是拿着现金的人。
通胀无非是涨物价,涨房价,涨股票,涨人工成本,涨生产资料,除了现金贬值,引起人们不断焦虑。
换一句说法,吃亏的是老实本分对风险偏好较低的一些人。因为他们辛苦积攒的财产缩水了。
那么,当他们也被“大环境”挟裹,迫不得已进行“风险投资”,比如通过买股票买基金来寻求资产保值(房子太贵,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社会还会稳定嘛?
如果选择不买,那么手里的现金就会一再贬值,现实逼着人们“投资点什么”,好跟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但是,当一个系统中,风险偏好最低的那些人也开始承受超出自己承受能力外的“理财投资”,这个系统就不能够稳定了,全民处于焦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