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银行股,能靠股息生活吗?
按照农行去年的分红来看,每10股派发2.068元。
那么40万股,就是8.272万元,每个月就是6900元。
如果不是在一线城市,如果是一个人,在大部分小城市,应该是可以过上非常舒适的生活了。
农行的股价现如今不足3元,40万股的成本就是120万元不到,每年8万多元的利息。
股息率接近7%,其实还是非常不错的。
相比当下只有3%左右的大额存单、银行理财、保险产品、国债产品,农行的分红真的是挺吸引人的。
不仅仅是农行,国有四大行当下的分红率也都是首屈一指的,属于第一梯队,普遍都在6%以上。
比如工商银行,前段时间股价最低跌至4元,去年分红是10派2.933元,股息率同样超过了7%。
又比如建设银行,5块多的股价,去年10派3.64元,股息同样近7%。
还有中国银行,3块左右的股价,去年10派2.21元,股息也是接近了7%。
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股价的涨跌,银行股每年光分红到账,就是投资本金的7%。
可以说,这样天上掉馅饼的收益,能不心动吗?
如果你不考虑银行股的涨跌,没有抛售的打算,每年就安安稳稳地接受这样的分红,躺赢的生活岂不美哉。

银行股从来不被长期投资者诟病,主要是很多短线投资者,对于银行股走势的下跌,表示非常的不能接受。
说白了,如果你的目标不是为了长期的股息,而是整天看着自己的账户市值,那银行股这两年确实挺让人失望的。
即便是算上分红,持有四大行股票的投资者,也是处于长期的横盘震荡中。
从2018年至今,大概四年多时间内,四大行几乎没有出现过像样的行情。
我们以复权的农行为例,2018年7月1日至今的1000多个交易日里,最高价格3.29,最低价格2.5,当下价格2.87,区间振幅29.12%。
也就是说,即便是抄到底部,在最高点卖出,算上分红,收益不会超过30%。
正常情况下,都在10-15%的区间内进行震荡,没有太多的获利空间。
投资者当时如果2018年中买入农行,40万股,价格在3.4元左右,成本是136万,当下价格2.87元,市值是114.8万元,市值损失21.2万元。
农行4年的分红,10派1.739,10派1.819,10派1.851,10派2.068,累计10派7.477元,40万股,共计29.9万元。
也就是说,农业银行这4年多给到的实际回报,仅有8.7万元而已。
如果买入的价格再高一些的话,可能账面上都没有什么盈利了。
虽说从市值角度来讲,四大行最近一个大周期内,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太多的回报,但从分红的角度来讲,四大行却是非常不错的。
我们就农业银行的情况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大概在6%左右,也就是今年的分红大概率不会低于去年。
银行虽说股价涨势不太好,但分红方面还是比较给力的。
工商银行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长超过5%,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增长超过6%,建设银行前三季度增长也超过6%。
简单的说,四大行的净利润还在稳步的往上走,分红也会慢慢增加。
如果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能够超过通胀率,给到的分红股息就会越来越多,真的是可以躺平了。
所以,是否能够靠吃股息生活,主要看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能否持续,分红的比例和金额能否稳步地上涨。

分红除权是陷阱吗?
很多人一直会认为,分红除权是一个陷阱,因为自己账面上的钱,根本没有任何的增加。
分红等于把自己的钱给了自己,没有实际价值。
如果从短期股票交易的角度来看分红这件事,这种说法看上去是有道理的。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却非常的荒谬。
关于银行股是否能够填权,这件事不同的言论更是争得喋喋不休。
其实,从底层的情况来讲,从一家能够不断盈利的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不用讨论填权问题,只单纯地考虑价值问题。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每年能赚几千亿,那么是不是一年下来,股价理论上应该比前一年更高。
因为上市公司的账面上多了几千亿,股价上涨也是很正常的。
当上市公司把账面上的几千亿分红掉以后,股价出现一定的“打折”,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