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鞭刑与伊斯兰教完全无关。
国父的遗产
与新加坡高度相似的香港也曾适用鞭刑。但在战后,香港也追随了英国本土的风潮,将鞭刑弃置不用,并在1990年正式废止。

· 香港惩教博物馆中关于鞭刑的介绍和说明
新加坡独立后,国内外曾数次推动废除鞭刑,都被人民行动党执政的政府断然拒绝。
新加坡坚持的并不只是保留鞭刑,而是一整套对肉刑惩戒的崇尚。譬如,今天对死刑犯采用枪决和电椅,会普遍被认为不人道,而新加坡则坚持使用更残酷的绞刑。
新加坡法网严密,事无巨细,一应在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新加坡政府甚至曾经有法条规定,街边行道树地板应留有孔道以方便树木根茎呼吸。

是的,新加坡处处体现出对严刑峻法的偏爱,而这一切都是国父李光耀的个人偏好。李光耀1923年出生于新加坡一个富有的华人家庭,有马来人的血统,从小接受英语教育,立志到英国读书,成为一名律师。

李光耀在学校读书时,就领教过鞭打:
有一回校长麦克劳德处罚我。他为人公正,严格执行纪律,铁面无私。有一条校规规定,学生一学期迟到二次要打三鞭。……我趴在一张椅子上,隔着裤子狠狠地被打了三下。
但是,李光耀对学校的体罚完全持正面看法:西方教育家为什么极力反对体罚,我始终不明白。体罚并没使我和同学们受到什么伤害,实际上对我们也许是大有好处的。李光耀的求学历程被日本人意外打断。1942年2月,英国海峡殖民地投降,日本人在新加坡建立了新的统治。这段经历对李光耀和新加坡影响巨大。
高高在上的白人没能拯救新加坡,可笑的日本军队却建立了新的统治。

· 二战时期新加坡街头的日本军队
日本人更严苛的管制带来的效果,李光耀印象极为深刻:
(日据时期)黄昏过后人们开始在区内巡逻,直到天亮。他们拿着棍棒,不过是做做样子。因为刑罚太重了,没有犯罪事件可以报告。有人主张对待和惩罚罪犯应该从宽,认为刑罚减少不了犯罪,我从不相信这一套,这不符合我在战前、日治时期和战后的经验。
人们谈李光耀的治国理念,总会强调他受到了深刻的英国教育影响,但他本人在回忆录中却认为:三年零六个月的日治时期让我学到的东西,比任何大学所教的来得多。
新加坡独立后迅速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如果新加坡经济上的巨大成功可以被归因为严刑峻法的成功,而这种治国思路的源头似乎不难追溯。
李光耀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
我知道,关于谁说了算,谁能使人民改变行为,甚至改变效忠对象的争论,是由日本枪炮、日本军刀和日本暴行解决的。我说过,他们首先要人们服从,这一点,他们做到了;接着,便是强迫人们作出调整,接受日本人会长期统治下去的前景,让子女通过接受教育,适应新制度以及新制度之下的语言、习惯和价值观,使自己变得有用,能找饭吃。
所以,在听人谈及新加坡的先进治理经验时,一定不能忘记它背后凝聚的李光耀先生的经验和教导:人民是需要严厉管制的。
许多人以为鞭刑只是拿皮鞭或竹条,在犯人的屁股和背上进行抽打,这样想未免太小瞧了鞭刑的威力,实际上鞭刑是个极其可怕的酷刑。总体来看,真正被鞭刑惩罚过后,皮开肉绽算是轻的,被抽到血肉模糊才是鞭刑的正常威力。至于更严重的,比如过去有些国家处死犯人的刑法里就有鞭刑,方式则是通过不断地抽打,直到让犯人一命呜呼。至于犯人被处罚过后的样子,可以说会被抽打出很深的伤口外,连骨头都清晰可见、骨肉分离。由此可见,鞭刑绝对是一种极其恐怖的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