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八点,求救的电报终于发出去了,大家如释重负,终于不用每天提心吊胆的生活了。
队员们都很高兴,还开始了篝火狂欢,他们把野骆驼烤来吃了,这场狂欢一直持续到很晚才结束。

但是彭加木似乎闷闷不乐,低着头在思考着什么,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6月17日上午,无线电发报员萧万能发现彭加木不见了,他赶紧把所有人叫了起来,一起寻找彭加木,大家找了一圈都没找到彭加木的身影。
一直到下午一点,司机王万轩在车上发现了彭加木的军用地图,里边夹着一张纸条,上边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 彭17/6:10:30”。
但令人奇怪的是,上边的数字7是后来加上的,一开始写的是6月16日,难道彭加木记错日期了?

大家知道纸条的事情后,赶紧聚到一起商量对策,最后大家认为彭加木可能自己出去走走了,毕竟他经常自己独处,思考一些事情。他们决定再等两个小时,如果到时候彭加木还没回来,就出去找人。
到下午三点的时候,水文学家汪文先带着两人开始往东寻找彭加木,果然车子开了没多久,就看见了一排脚印。但是追着追着,脚印却消失了。
一直到晚上,也没有找到彭加木的踪迹。他们就地生了一把火,然后朝天鸣枪,希望能让失踪的彭加木找到方向。但是依旧没有收获,他们便开车返回了。
大家回来后,发现彭加木走的时候带走了一个2公斤的水壶,还有照相机、地质锤等东西。
但是沙漠中白天的气温高达四、五十度,夜晚气温又会骤降,而且彭加木身体还有病,队员们都在担心他是否能扛过去。

6月18号凌晨,考察队向马兰基地发送了彭加木失踪的电报。当天,送水送油的直升机也到了,得知彭加木失踪后,直接低空飞行把四周找了一个遍,但是依旧没看到彭加木的踪迹。
6月20日,军方出动了三辆飞机,十多辆军车,一百多名救援人员对着周围进行了地毯式搜寻。
他们甚至连这里兔子的数量都看清楚了,但就是找不到关于彭加木一丁点的线索,甚至随身物品都没找到,这实在是太离奇了。
7月中旬,新疆当地和军队基地再次出动近200人,50辆车进行搜寻,依旧没有结果。
后来的十一月份还进行了一次千人大搜寻,他们甚至把那片土地翻了个遍,依旧没找到任何线索。彭加木和他的随身物品,似乎在这片土地上凭空消失了。
这就是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失踪的始末,彭加木为祖国做的贡献永远无法磨灭。

那么,彭加木为何要冒着50°的高温去找水呢?
白天的罗布泊沙漠中,气温很高,能够达到50°,晒得地面都烫人。明知道自己出去找水会有危险,彭加木为什么还要去呢?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两点:
1.彭加木勤俭节约,不想浪费国家资源
六七十年代,国内还正处在发展当中,当时并不富裕,据统计1980年全国职工的年收入仅仅762元。
老一辈的科学家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身上都有一种勤俭节约美德,做任何事情都不想给祖国添负担。
根据水文学家汪文先回忆,当求救电报发出去后,他曾拿着电报去给彭加木看,但是彭加木并没有因为获得救援而欣喜,反而还闷闷不乐。
当时彭加木埋怨着说道:“请求救援虽然是方便了,但是部队用直升机送一次水就要花六七千块钱,换言之,我们喝下的每一公斤水都是十多块钱啊。这么昂贵的水,我喝下去真的心疼。”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彭加木之所以多次坚持不想发报救援,就是不想给祖国添负担,想省下这笔钱,用到建设祖国之中。
不得不说,科学家彭加木的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彭加木比较倔强,想找到水证明自己的决定
从探险的整个过程中就可以感觉出来,彭加木是一个比较倔强的人。即便是面对多数人的质疑和抗议,他也会始终坚信自己心中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