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子孙绍。
孙权称帝之后,把孙绍封为吴侯,后来又改封他为上虞侯。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关于孙权封孙绍为侯,历史上颇有争议,这也是他被称为渣权的理由之一,因为当年孙策临死的时候,把江东交给了孙权,孙权称帝之后,给了侄子一个侯爵,他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那么以后让侄子改袭王爵,其实完全是可以的,但是他没有给。
不仅没有给,孙权后来还把侄子的吴侯爵位改了,因为孙权当年做过吴侯,他让自己的孙子孙英做了吴侯,把侄子改封为上虞侯。
自古皇帝只能有一家,孙权把侄子的爵位压得这么低 ,到底是为了保护侄子一家还是天性凉薄?不好说。
孙绍生卒年都没有确切的考证,也没有什么辉煌的历史,可能是病死。
(2)孙子孙奉。
孙奉是孙绍的儿子,在孙绍死后,袭爵。
孙权晚年,为了争夺皇帝宝座,其子孙自相残杀,等到孙皓继位的时候,民间多传言孙皓已经死了,孙奉或者孙奋将会有一个人能当皇帝,于是孙皓就把孙奉杀了。
也就说,孙策的亲孙子被孙权的亲孙子杀了。
建衡二年,孙皓左夫人王氏卒。皓哀念过甚,朝夕哭临,数月不出,由是民间或谓皓死,讹言奋与上虞侯奉当有立者。(《三国志·孙奋传》)
(3)长女。
孙策长女先嫁顾邵,后来又嫁给陆逊,生子陆抗。
(4)次女。
孙策次女嫁于朱纪,生平事迹不详。
才弟纪,权以策女妻之,亦以校尉领兵。(《三国志·朱治传》)
孙策是三国时最有魅力的人物,短短几年时间,几乎从零开始奠定江东基业。这么一位有为青年,又容貌俊美,气质超群,时称“孙郎”。郎在当时是“小伙子”的意思,有才有貌称为郎,并不是长得帅就行。
孙坚遇刺身亡,孙策年仅十七岁,尚无战场经验。他是孙坚长子,按说可以继承孙坚乌程侯的爵位,但他让给了最小的弟弟孙匡。
孙策创业异常艰难
孙坚安葬父亲后居住江都,名士张紘在江都避难,正替母亲服丧,孙策多次去请教对时局的看法,他一再表示无可奉告。孙策下跪道:“先生大名远播,众望所归,求你裁决,何不指点一二?若成功,得报父仇,全是先生之力呀!”就这样,孙策有了第一位重量级的谋士。
当时孙策20岁,无一兵一卒。他向袁术求情,袁术没有交还他父亲旧部,让他自己到丹阳募兵。孙策带着吕范、孙河,在丹阳招募了几百人,在泾县遭到当地豪强袭击,人马损失殆尽。孙策回到寿春求袁术,袁术把孙坚旧部一千多人交给孙策,孙策才正式成为一名将军。
孙策把政权交给孙权,源于江东现实
孙策去世时,江东不仅时局不稳,连家族势力都在捣乱。一方面深山老林里的宗部不服从,地方豪强借机想要驱逐孙氏集团;另外世家大族们为自身荣华富贵,都想脱离孙氏集团投靠曹操的中央。
孙权的堂兄、孙静之子孙暠,时任定武中郎将,驻扎在乌程(今浙江湖州),他整顿军队,欲南下袭占会稽。孙策嫡系、会稽郡功曹虞翻听闻,遣人对孙暠说:“讨逆大人(孙策)英年早逝,我等当然要支持孝廉(指孙权),我已经率全城将士登城固守,下定了替孝廉除害的决心,望你三思!”孙暠知难而退。
孙暠明目张胆搞分裂,还有暗中跟曹操勾结的,此人就是孙权堂兄、孙贲的弟弟庐陵太守孙辅。孙辅给曹操写信,请求曹操率军南下,送信的人转而向孙权报告,孙权大怒,将孙辅的心腹全部斩杀,将孙辅软禁。
孙权还有个庶弟孙朗,后做到定武中郎将,与曹魏作战时故意烧毁己方茅草,致使军资短缺。孙权大怒,将其革除宗室户籍,并禁锢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