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宁愿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继续活下去,这是为什么?
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有他的苦衷,不是生活所迫,走头无路,就是病魔缠身,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过得非常累,穷人为钱所累,富人因情所困。
来一次人间不容易,不要轻易放弃生命,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每天能睁开眼见到周围的风景和太阳,比什么都好,一个人,要生难,想死很容易。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怕死,如果真的死了,就无法享受人间的美食和快乐,所以,不论穷与富,身体有点不舒服马上就去看医生,其内心实际上是怕小病拖成大病,到最后无药可救而死亡。
很多人都说,越有钱的人越是怕死,这是事实,但是,说穷的人不怕死,并不完全对,现在有几个人没买有新农合的,虽然350元一年一个人,觉得有点贵,但还是咬咬牙关,借钱也要交。
每个人对生命的认知有偏差,有的人比较看重生命,有些人比较漠视,因此,生命系在脖子上,想死想活由自己决定。
有些人感觉太累,年纪轻轻就想不开,这太不应该了,不为自己想,也应该为父母想,毕竟,他们养大自己不容易。

我小学的语文张老师28岁喝农药自杀了。那时候她女儿5岁,儿子7个月大。张老师死的那一幕,每次想起都异常难受:她口吐白沫躺在地上,她的女儿哭累了,紧紧地抱着母亲的胳膊睡在地上,她儿子饿极了,在母亲胸前拱来拱去,找奶吃。
30多年前,农村很多小学老师是代课老师,一些上过初中,高中的人,就可以成为小学代课老师。
但张老师是我们学校除了校长以外,唯一一个正式老师,她是师范学校毕业的。本来她应该在县小学教书的,但她嫁给了我们村里的人,为了喜欢的男人,她选择了来村小学教书。
张老师的父母不喜欢这个女婿,女儿那么优秀,喜欢她的人非常多,城里条件好的一大把,可张老师一根筋地选择了现在这个丈夫。
张老师的丈夫叫郑安,父母双亡,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家里就一间茅草屋。
据说有一年冬天,张老师冒着大雨回家,一不小心摔倒在田里,差点淹死,是郑安救了张老师,并把张老师带回自己的茅草屋,烧热水给她洗澡,还把自己仅有的干净衣服给张老师穿。
张老师洗澡的时候,郑安为了避嫌还跑到树林里,等张老师洗完澡才回家。他不仅把张老师的脏衣服洗干净了,雨小一点后,还送张老师回家。
或许缘分就这样奇妙,张老师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嫁给了郑安。张老师的父母气急了,连嫁妆都没给一件。
婚后,郑安很努力,地里的农活基本上不要张老师动手,家务活他也争着做。一年后,在张老师的帮助下,郑安承包了村里的鱼塘。
自从包下鱼塘后,郑安吃住都在鱼塘边,他不怕苦不怕累。两年后,他们盖起了砖瓦房,张老师有了自行车。
郑安不吸烟不喝酒也不赌钱,他成为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这个时候他们的女儿出生了,张老师也调到了镇上教书。为了方便张老师上班,郑安在学校旁边买了一套房子。
张老师就带着孩子住在新房里,郑安还是住在池塘边,不过他在池塘边修了一个小房子。
男人有钱就变坏,郑安的钱包鼓起来了,巴结他的人就多了,喜欢他的小姑娘也多了。郑安和隔壁村里的一个漂亮小姑娘好上了。
这时候,张老师刚怀上儿子,她对此一无所知。家里有钱后,张老师想要继续深造,她就报名参加了省里举办的培训课,为期6个月。她本来想把孩子送回去让丈夫照顾,但女儿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了,张老师就把自己母亲接到镇上,照顾女儿。
张老师回去跟丈夫商量,或许是心中有愧,或许是离开妻子可以放纵地玩,郑安非常支持妻子去学习,因为妻子怀孕了,他还陪着妻子来到省城,给妻子租了一个套房,买了很多吃食,他还给了妻子很多的钱,让张老师好好学习,不要担心家里。送走了妻子后,他还特意来到镇上,又给了丈母娘一大笔钱。
等张老师从省里学成后归来,等待她的将是一场噩梦。离开丈夫6个月,张老师的肚子已经很大了,她迫不及待地赶回家,想要给丈夫一个惊喜。因为没有提前通知丈夫,等她回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看到屋子里的灯光,她兴奋地想喊丈夫,可她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那个女人竟然喊郑安老公。张老师惊呆了,她站在屋外的阴影处,看着屋子里丈夫和一个陌生女人有说有笑,他们一起吃完饭,一起洗漱,一起上床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