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师大是人口大省河南最好的师范类大学,全国排名97位,位置在山东师大前面,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我依然觉得河师是不如山东师大的。这个排名仅做参照。并且每年都会有变动,因为高校在变,评价指标也在变。榜单自然也在变,不可全信,只可做一个参照。

师范类大学排名
河南师大,位置在新乡,gdp在河南能排第6位,但依然比不上郑州的区位因素,每年的招生人数达到了8000多人。至于河南师大到底是一本二本,分不清,2020年了在河南省内还一大批二本招生呢,不像我们山东的山东师大一直在省内是一本招生,省外个别二本,现在也都转成一本了。河南师大在河南省有些专业一直是二本,但还一大批二本,所以算不得一本。

河南师大
到底实力怎么样,还是看一下学科评估的结果,河南师大在上一轮学科聘雇中最好的学科是B,也才有3个,其它的表现都不好,学科实力很一般。所以上面的榜单只是参考,不能全信,它是超不过山东师大的,因为山东师大最好的学科是B+。我是山东的,我省的山东师大2014年升为省部共建,河南师大则是2015年升级为省部共建。

河南师大学科评估
河南人口比山东还多,高考生多,好的高校又少得很,对河南学子来说就更难,我们山东还有2个985,1个211,河南只有1个211,一个双一流河南大学。其它高校实力排不上。河南师大是河南省内最好的师大,但也比不过山东师大,山东师大3个B+学科4个B,河南师大一个B+都没有,不得不说差的有些大。所以这些省级师大之间,排名在榜单上都是有争议的。再次强调,榜单只是一个参照,不要一味迷恋。要在此基础上多方面考察。

山东师大校园秋色

山东师大学科评估
河南师大在省级师大里,实力算是中等偏上,招生的河南考生占大多数,总体而言还算可以,尤其是在河南认可度很高,因为河南学子多,竞争大,能考上河师大就很不错了。河南师大的历年招生分数这里先不附图了,自己可以在网上查
总之,我觉得,河南师大在省属师大里还是不错的,虽然比不上211类师大,但地区认可度还是比较强的,当个师范生,就业还是不错的。

中国师范类大学世界排名
我认为在河南,河南师范大学可以排第三。
原因是两个,第一个,河南师范大学跟河南大学同源,血脉正宗。河南大学是河南最正宗的大学,郑州大学是后来发家的,是位暴发户。
第二,新乡是个神奇的地方,纽约(New York)的中文地道翻译,这里的大学还都不错。如果新乡医学院和河南师范大学合并,实力会更强。
下面具体说说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
在民国时期,中国有三所留美预备学校,一所北京的清华,一所上海的交通大学,一所河南的留美预备学校。河南的这所后来变为中州大学,就是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在民国时期也是很不错的一所大学。
在1951年,建国后,有个平原省,省会在新乡,包括了河南和山东部分地区。因此,建立了一个平原大学,后来又改为平原师范大学。不过这个省成立时间很短,1952年就撤销。
1953年,平原师范大学就和开封的河南大学合并,改名叫河南师范大学,分两个地办学,一个叫一院、一个叫二院。一个在开封,全是文科,一个在新乡,全是理科。不过1956年,两所学校分别改为河南师范学院和新乡师范学院。
这种办学方式让我想起了交通大学,本来也是想把交通大学分两个校区,一个西安,一个上海,一年之后就全部改名。在当时那个年代,一校两地办学难度太大,信息传递不灵;不像现在,可以在全国各地开校区,没有任何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