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唯一心愿,死后能和徐志摩合葬,为何徐志摩儿子坚决拒绝?
陆小曼愈加挥霍,徐志摩只好愈加勤俭。作为堂堂大学教授,徐志摩时常穷到穿着破旧的西装外出授课,而陆小曼却只知索取,不知体恤,脾气也愈加蛮横起来。据徐志摩的好友郁达夫回忆说:“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随着眼镜碎掉的还有徐志摩的心,那次争吵后徐志摩负气离家,几天后,也就是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省钱,搭乘一架免费但安全性较差的邮政货运飞机去北京,结果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自些,她遣散了家中的佣人,深居简出,没有再去各个场所听戏,并终身素服,或许是徐志摩的死,让她彻底地醒悟了,由于徐志摩的很多朋友认为他的死和陆小曼的挥霍蛮横有关,之后都不愿再与陆小曼往来,处理完徐志摩的后事后,她开始着手整理了徐志摩生前的遗稿,全部精力放在了整理徐志摩的著作上,先后编辑出版了《眉轩琐语》、《爱眉小札》、《志摩日记》、《志摩全集》等书。她也专注于绘画,成为了专业的画师,甚至戒掉了大烟。
1964年,身体一向不好的陆小曼,因为哮喘病和肺气肿而住进了医院,这次病情来势汹汹,她预感到自己状况不是很好。
到了第2年春天,陆小曼大咳不止,甚至几次咳出血,这时她预感到:自己时间不多了。
1965年4月,63岁的陆小曼在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希望以妻子的身份与徐志摩合葬,于是,她写信给了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却被他一口拒绝了。
按理说,徐志摩生前已经和张幼仪离婚,而且徐志摩去世时,陆小曼和徐志摩还是夫妻关系,按理说陆小曼提出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可没想到,徐积锴却拒绝了陆小曼,直言:“想都不要想…”
他的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祖父母向来不认可陆小曼是徐家的儿媳。
其二:父亲去世后,陆小曼并没有守节,而是选择和他人同居,名义上和父亲已经不再是夫妻关系。
其三:父亲在世时,陆小曼生活奢侈,对父亲的爱并没有那么深。
基于以上三个理由,徐积锴拒绝了陆小曼和父亲合葬的请求。
就这样在1965年4月3日,陆小曼最后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令人唏嘘的是,死后的她竟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而参加她葬礼的人寥寥无几。
因为陆小曼没有后代,所以她的骨灰无人认领,一直留存在殡仪馆,后来因为殡仪馆搬迁等原因,陆小曼的骨灰彻底遗失了。
曾经风华绝代的才女,却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导语: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逝世。陆小曼火化后的骨灰,一直无人认领。23年后,陆小曼远在台湾的娘家侄儿,才在苏州建立了一座陆小曼纪念墓。
陆小曼生前想和爱人徐志摩合葬的心愿,终是成了空,因为徐志摩的儿子徐积楷一直不同意!
那些遗失在民国风里的故事,是徐积楷心头永远的痛
徐积楷的小名叫阿欢,1918年出生,那是父母包办婚姻的第三个年头。小阿欢出生没多久,父亲徐志摩就留洋去了。2岁那年,母亲张幼仪也去国外和父亲团聚。小阿欢留在家里,和祖父祖母生活。
长大后,阿欢才知道,母亲去了国外,过上了不堪回首、让人泪目的留学生活。在母亲生下弟弟彼特的时候,父亲逼着母亲签了离婚协议后,就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去了。
母亲在德国独自抚养着弟弟彼特,幸亏有舅舅张君劢的帮助。可是,在彼特3岁的时候,却又意外夭折了。伤心欲绝的母亲在1926年回到了上海,阿欢又见到了消瘦的母亲。
之后,母亲带阿欢去北京念书。
此时的父亲早已回国,整日沉醉在与陆小曼的浪漫中,完全来不及眷顾家里的老父老母,和尚在成长中的阿欢。
1931年11月19日,父亲徐志摩坠机身亡。
13岁的徐积楷和家里的长辈,一起去飞机出事的地点接父亲回家。一遍狼藉的坠机现场,他们找到了徐志摩。
父亲的双手黑紫斑斑,指甲嵌满泥血,面形很惨。应该是飞机坠地的时候,父亲还活着,而且父亲还经历过激烈的求生的挣扎,以至面部有些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