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巨大的石油产量,将我国贫油国的帽子一下子甩脱了。如果这些石油让当年在东北的日本人发现,维持日本人战争用油一点不成问题,可能还会有大量富余,还可以拉回日本国内供应民用需求。

当时我国宣布在黑龙江发现大庆油田时,日本人发现我国开采油井的地方,他们勘探并打过井,可惜没有深掘,离出油仅一步之遥,许多侵华日军都为之深感惋惜。可我们国人却大感庆幸,假若日本人当年打出了油,战争历史绝对会改写,美国人可能不会参战,中国人最终还会胜利,可付出的代价会比当年更大,牺牲会更多,抗日历史会更长。
日本人找对了方向,可他们没有坚持,所以说,干成一件事,光找对方向还不行,还得会坚持。国家如此,个人更是如此。
准确说就差 300 米,日本人就能在大庆挖到。
1
1959 年 9 月 26 日下午 4 点,黑龙江省安达县高台子镇永跃村旁。
一大群人在一个井口默默等待,整个现场的空气像凝固一样,鸦雀无声。
忽然,井口传来了液体的涌动声。然后,一股浊黑色的液体就这样喷了出来。
霎时间,周围等待的人群发出了巨大欢呼,很多人泪流满面地鼓掌,挥拳,拥抱。
这群人中,有科学家,有工人,也有自发赶来围观的当地群众。
因为那股浊黑色的液体,不是别的,是石油。
大庆发现第一桶石油时的现场

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前夕,所以这个油田就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2
中国人苦石油久矣。
按照传统的石油地质理论,石油仅仅由海洋生物生成,这也就是「海相生油」理论。
1913 年,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组织了一个调查团到中国的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河北、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调查,一无所获。据此,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埃蒙斯教授在 1921 年下了结论:「所有的产油层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海相地层或与海相地层密切相关的淡水地层。」而在 1922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也强调:「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
换句话说,因为中国的地质地貌构成多为「陆相」,大家都认为是产不出石油的。
但是,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地质学家和石油勘探专家,就是不信这个邪。
李四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媒体把大庆油田的发现全都归功于李四光,但随着资料的逐步公开,在大庆油田的发现乃至中国石油储量的论证、勘探和开采的过程中,还有黄汲清、谢家荣等一批中国科学家和石油一线开采工人的功劳,甚至还有匈牙利地震队的贡献

李四光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媒体把大庆油田的发现全都归功于李四光,但随着资料的逐步公开,在大庆油田的发现乃至中国石油储量的论证、勘探和开采的过程中,还有黄汲清、谢家荣等一批中国科学家和石油一线开采工人的功劳,甚至还有匈牙利地震队的贡献
1958 年,在经过详细论证和勘探的前提下,中国人把目光瞄准了希望最大的松辽平原(东北平原)。4 月,「松辽石油勘探大队」成立,5 月升格为「松辽石油勘探处」,6 月再升格为「松辽石油勘探局」——三个月连升三级,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1958 年 7 月,松辽石油勘探局 32118 钻井队在黑龙江安达县任民镇以东 16 公里处打下了第一钻,这就是「松基一井」。一个月后,32115 钻井队的第二钻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吉拉吐乡咚勒赫村北打下,这就是「松基二井」。
「松基一井」打了 9 个月,钻到了地下 1879 米,钻穿了白垩纪地层,但没有发现任何油气。

1959 年 4 月,还是打「松基一井」的 32118 钻井队,在离「松基一井」130 多公里远的地方再度开钻,这就是著名的「松基三井」。
「松基三井」打到地下 1 050 米深处的时候,就已经连续在 6 个井段取出的粉砂岩和细砂岩岩芯中,发现了油浸和含油现象。
「松基三井」纪念碑。碑上由原中顾委常委康世恩题写碑文: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
所以,1959 年 9 月 26 日的那次喷油,其实并没有太出人意料。不过,在那一个足以载入历史的时刻,大家的欢欣心情还是可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