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的发现,标志着当时的中国已经可以开始实现石油基本自给自足,用当时人们的一句话说就是:「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了!」
当然,大庆油田的发现,不会让所有人都陷入狂欢之中。
比如日本人。
3
日本人苦石油之久,犹胜中国。
受限于本土的地质条件,日本 37.8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几乎滴油不产。虽然在二战爆发前,石油在日本的能源总耗量中占比不高,但几乎全部集中于军事战略用途——对于已经被绑上军国主义疯狂战车的日本而言,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二战爆发前,日本的石油来源只有四个途径:
第一,从美国进口,这个渠道占到了日本全部石油消费总量的 80%;
第二,从当时的荷属东印度进口,这个渠道大概占到了日本全部石油消费总量的 10%;
第三,从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的萨哈林油田生产,产量大概占到了日本石油消耗量的 8%;
第四,日本从占领的中国抚顺油页岩等资源中人工制油,但产量非常小。
所以这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日本发动战争的命脉——石油,是一直捏在美国人手里的。这也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对美国一直忍气吞声的重要原因。在此之前,作为缺乏资源的岛国日本,其实一直在拼命囤积石油,但即便如此,日本也只储备了 500 万吨的石油,这在庞大的战争消耗中很可能撑不过半年。
随着二战欧洲战场的扩大,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人开始渐渐对日本人提高了警惕,更何况,他们本来在道义上就有亏——他们卖给日本人的石油,大多都被用到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尤其是那些肆无忌惮地在中国不设防城市上空狂轰滥炸的日本轰炸机,用的都是从美国进口的石油。
日本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在「大和号」服役之前)。日本联合舰队虽然当时威风凛凛,但一旦失去石油供给就会立刻瘫痪

1941 年 6 月,牵涉到美国人自己利益的底线终于被打破——日本放弃对抗苏联,而是全力开始进攻东南亚攫取资源。在美国人的牵头下,英国、荷兰等国家终于开始对日本施行全面石油禁运。
日本在侵略战场上手舞足蹈的陆军和早就蠢蠢欲动的海军,顿时就陷入断油恐慌。
于是,日本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们终于有了孤注一掷的最好借口:与其忍辱偷生,吐出之前所有的侵略成果,不如冒死一战,打出一个今后永远不会缺资源的「大东亚共荣圈」。
1941 年 12 月 7 日(当地时间),夏威夷的珍珠港烟火冲天,陷入癫狂的日本人终于和美国人开战,与此同时,大批枕戈待旦的日本部队开始突袭东南亚抢夺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
大家好,我是五班长。
日本自1931年“9.18”占领东北后,在东北整整经营了14年,为了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日本对东北进行了全面的石油勘测,而最终都无果而返,之所以日本在东北没有发现石油?其最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日本对东北存在大油田的信心不足,他们并没有坚定认为东北地区有可开采价值的油井,只是想碰碰运气而已。

20世纪初,中东、北美、欧洲等地区发现的油田都是在海相地层中发现的,所以国外的石油地质学家普遍认为,只有海相沉积地层才能生成油气,日本地质学家也是持这种观点,而东北是陆相地层,从理论上来说,不具有生成油气的条件,所以日本油由勘测队根本没有认真勘测,只是东找找、西找找,找不到也就放弃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之所以很快在东北找到了油田,那是因为由李四光等一批地质学家创立了中国特色的陆相生油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坚定认为在东北松辽平原存在大油田的可能,所以才会在地层下猛挖深钻,终于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等一批大型油田,一举摘下我国“贫油国”的帽子。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