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么可能没尝试着在中国找石油?
早在1926年,日本人就开始在中国东北寻找石油。
到了1928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寻找石油的心情愈加迫切。时任满铁地质调查所参事的日本地质专家新带国太郎就曾在1929年春天带着人,沿东清铁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寻找石油,但经过两个多月的探察却一无所获。不死心的他在1930年4月又在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进行过第二次勘探,再次失败。
不止这一路人马。为了在东北找到石油,日本当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也用尽了当时他们所掌握的一切勘探和采矿设备,但始终没有发现一滴油。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所有日本在中国勘探石油的队伍都被征调到了东南亚,参与那里的油田恢复和开采(英军和荷军在撤离时摧毁了油田),“在中国东北找到石油”这个目标最终被放弃。
是日本人真的无能吗?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当时还是很凶险的。
2010年,时任大庆市副市长的栾莹曾告诉旅日学者徐静波,当时日本人打的其中一口井,离后来喷油的“松基三井”只有2公里远——当时日本人打的井深度是1000米,而“松基三井”是打到1300米深时喷油的。
就差300米。
而根据黑龙江省安达市档案局局长、安达市志办主任李生的回忆,大庆油田的主力产油区有一口井叫“萨一井”,这口井当年下钻到680米的时候就遇到了油层。
而这口井与当年日本人打的井距离更近——相距仅1公里。如果当时日本人把打井的方位再多挪一公里,或者多打几口井,那么就很有可能率先发现大庆油田。
日本人当初之所以没发现大庆油田,除了所谓的“运气”和“技术”之外,按照李生的说法,还和当年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和地下抗日武装有很大关系。在打出“萨一井”的那个杏树岗,当年就是当地抗日游击队的大本营。在频繁的骚扰和袭击下,日本人其实很难大张旗鼓地拉开架势打井钻油,换句话说,其实当年日本人也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能大摇大摆地在中国东北随意勘探。

鬼子运气不好。
十多年前我在大庆工作过,听当地人讲过这事儿。鬼子当年也在安达(大庆油田所在地)勘探,设备不行,钻井不到位。买了美国钻机,不料当地泡子(东北话:沼泽)无数,设备掉进泡子里,自认倒霉,收工。后来中国买了老毛子设备勘探,话说带队的王铁人有点儿蛮干,设备也掉进了泡子,幸好那泡子不深,于是找指挥部求援。指挥部一时也调不来合适的吊车,就对铁人说,陷到哪儿就在哪儿开钻吧。于是一家伙几乎捅在大庆油盆中心。据说不远处就是鬼子勘探队陷进去的泡子。
天佑中华。
发现到是发现了,解放后开采的大庆油田,就是在日本当年打过油井的地方开采出来的,说明当时日本勘探的并不错,那个地方确实有石油。
让日本人感到很惋惜的是,他们当年只需要再向下挖几十米,石油就出来了。他们为寻找石油,确实下了功夫,只是最后功亏一篑。

当年日本人为寻找石油,应付侵略战争的巨大石油需求,花了巨资到中国各地寻找石油,但最后却全都失败了。假如日本要当年成功从后来大庆油田的位置找到石油,二战的历史都很可能会改写。
石油作为战争资源,坦克、汽车、舰艇等都需要用到,没有石油,日军的战争机器就无法运转。当时的日本人已深陷到中国抗战的汪洋大海中,战争支出巨大,石油消耗量惊人,战争初期日本人还能从美国人手里买到石油,可随着日本人向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军事扩张,触动了美国人的利益,美国人不干了,中断了对日本人的石油供应。正是由于石油短缺,导致日本人疯狂冒险偷袭了美国珍珠港。触怒了美国人,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日本人挨了两颗大蛋蛋,要是不选择投降都可能要亡国灭种了。

因为石油的大量短缺,日本在投降时,国内已经没有石油可用了,公共汽车都用的是煤气包。
直到二战结束,日本人投降,日本军队也没能用上东北的石油。光一家大庆油田,从1959年发现,1960年开采出石油开始,到2021年12月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4.63亿吨。在当时国内极为困难的60年代,仅用三年时间,大庆油田生产原油1166.2万吨;从1964年开始,每年递增产量350万吨,1976年到2002年,连续高产超过5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