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内有五分之一阿拉伯人,他们为什么可以和犹太人和睦相处?
所以,当时任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内阁打算以土地去换和平,把部分土地归还巴勒斯坦时,申请加入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人却突然多了起来。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色列民族和睦相处是历届政府的基本国策。因为犹太民族曾经尝尽了被歧视被迫害的苦,不能再把自己当年承受的一切再强加给其他民族。以色列宪法明文规定:以色列公民,无论宗教、国籍或祖籍,都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 当然,这只是一个现代国家最起码的义务,而不是什么恩赐。阿拉伯人世代居住的地方,他们有权在这里生活,天经地义。 话说回来,虽然阿拉伯人在以色列安居乐业,可他们也祈祷巴勒斯坦和平。如果有一天巴勒斯坦建国了,结束了战乱和动荡,也还是有不少阿拉伯人回到祖国的。
以色列公民不全是犹太人,阿拉伯人也不全是穆斯林。以色列的社会同样是多元化的,阿拉伯人也有自己的政党和议员,目前在以色列议会中占有十个席位,以色列阿拉伯人也能担任各种政府职位(当然,摩萨德等敏感部门除外)。而且,就算是犹太人或者阿拉伯穆斯林,大部分也都是比较世俗的老百姓,没有特别极端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情绪。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长翅膀的猪》。
写的就是以色列占领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一个穆斯林渔夫贾法尔意外得到一只黑猪,高兴坏了(犹太人和穆斯林都不吃猪肉,所以猪在此地区是极度罕见的珍品),想高价卖掉,发了一笔横财,结果被以色列的俄罗斯移民伊莲娜要求要用这头猪做种猪下崽(俄罗斯移民的犹太人竟然想办养猪场)。
在剧中,贾法尔的妻子虽然对驻扎在窗外的以色列士兵挺反感,但是不妨碍他们一起看肥皂剧。当贾法尔得知自己被恐怖分子选中要当自杀人弹,第一反应也是“逃跑”。最后带着同样被恐怖分子盯上的伊莲娜和一个孤儿,两个民族,四个人一头猪,漂流出海,逃亡成功。
这部电影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广受好评,毕竟,大多数的以色列或者巴勒斯坦人都是主要考虑“穿衣吃饭”的普通人。尤其是普通穆斯林,并不是咱们想象中的,一听到“圣战”就如同打了鸡血一样,不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疯子。
所以,咱们回到话题上,从近现代看,以色列本来就是占的阿拉伯人的土地,所以驱逐不干净的,被同化了成顺民的阿拉伯人大概占了四分之的人口。这些阿拉伯人大多保持着伊斯兰信仰,少部分是天主教徒(耶路撒冷是三教圣地,所以天主教也很有市场)。此外,留在以色列的穆斯林多是从什叶派分化出来的德鲁兹派,跟周边巴勒斯坦地区的逊尼派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谈的上有祖宗八代的仇恨。
历史上,德鲁兹派备受周边其他派系穆斯林的欺凌杀戮,非常凄惨。倒是以色列建国后,德鲁兹派才享受到了公民待遇。加上德鲁兹派非常世俗,没有狂热的宗教情结,也总被穆斯林世界定义为——需要打压甚至消灭的“异教徒”。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犹太人与德鲁兹人都因宗教问题,在历史上饱受压迫,相同的经历和“有民无国”的凄凉让他们对主流阿拉伯林世界有了同仇敌忾的感觉。加之,在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早期,德鲁兹人也曾给过他们很多帮助,算是大恩人。
虽然,世俗化的德鲁兹人在宗教和政治上并没有什么激进的要求,但毕竟还是穆斯林,所以在阿以冲突的前期,德鲁兹人一直默默的保持中立。
随着以色列越做越大,加上以色列的国家认同教育和诸多的优惠政策,很多德鲁兹年轻人开始加入以军,随后又成立了德鲁兹营,战斗力还是可以的,在许多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
源头可以追溯到1956年,以色列与埃及陷入军备竞赛,双方剑拔弩张,以色列面临着“战败即亡国”的危险。此时,以色列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他们不缺装备,更不缺经费(财阀+全球犹太人募捐),唯独缺少兵源。
德鲁兹人这时简直是雪中送炭,主动向国会递交申请,要求全民义务兵制度适用于德鲁兹青年。这一请求正是以色列求之不得的。之后的数次中东战争表明,德鲁兹人的国家忠诚度极高,战斗力强悍,至此,德鲁兹人通过主动服兵役,顺利融入了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