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内有五分之一阿拉伯人,他们为什么可以和犹太人和睦相处?
在以色列,德鲁兹人和犹太人享有同等的军事权力和义务。
下图,2013年,德鲁兹人军官加桑·埃利安被任命为以色列最精锐的王牌军—戈兰旅旅长(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曾任该旅旅长,这个职位,可以说是通向权力的捷径)
以色列政府的德鲁兹高官。
也就是说,以色列德鲁兹人和犹太人一样,有义务按照以色列的兵役法服兵役。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个“义务”。要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权力,一种基于信任而产生的权力。而且还是以后升学、就业、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通行证。
以色列是彻底的全民义务兵役制,法律规定,无论男女,年满18岁都需要服现役,服完现役后需服预备役男三年,女两年。但这个只是对于犹太人和德鲁兹人而言的,不包括其他阿拉伯穆斯林或者阿拉伯天主教徒。不过,除了德鲁兹人以外,以色列军中还有少部分阿拉伯人志愿军。因为是个人行为,他们参军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最主要的还是“物质”上的考量。
阿拉伯人参军就意味着他们接受这个国家,所以,以色列特别注重对阿拉伯适龄青年的国家认同感教育和物质刺激。而且犹太人和穆斯林的生活习惯相近,吃饭做一锅就行,不像咱们,还得单独搞个“回民小灶”。
退役的阿拉伯军人可以申请无息贷款、宅基地甚至进入军政界走上领导岗位。阿拉伯青年常这样说:国家利用我3年,而我却可以利用国家一辈子。毕竟,宗教信仰还是代替不了穿衣吃饭,物质诱惑最管用。
这里多说一句,虽然法律规定以色列的犹太公民无论男女都要依法服兵役,但犹太教中极端正统派哈拉迪姆却享有“豁免权”。他们的特征是男的穿黑衣戴黑帽,大胡子,鬓角达拉两缕头发;女的包头巾,穿长裙,不能露胳膊露腿。男尊女卑,女的就是生育工具,男的是循环“唱经”播放器。他们终日研读圣经旧约,摇头晃脑的唱经祷告,只从事人口生产,拒绝任何物质生产,全靠国家补贴为生。正统犹太教家庭出生率极高,是普通以色列人的三到四倍,每家都会生10个左右的小孩,有的甚至到了20个。尽管目前正统犹太教众只有约70万,占以色列人口的10%,但在学龄儿童中,已占到21%。预计20年后,正统犹太人口将占到以色列全部人口的20%左右。
这些未来的犹太壮丁的人生规划就是——成年后白天唱经,晚上育种,不用服兵役,没有任何物质产出,自己的一大家子人全靠以色列纳税人的钱做津贴过日子;反倒是德鲁兹人和其他阿拉伯人在保家卫国.........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报告,截至2013年底,包括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在内的以色列人口为813.2万(世行2016年报854万),其中犹太人占75.2%,计610.2万,阿拉伯人168.2万占20.6%,另有德鲁兹人、贝都因人和切尔克斯人等约占4.2%。
希伯来语为国语,与阿拉伯语同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居民宗教信仰主要有犹太教(70%以上)、伊斯兰教(20%以内)和基督教(不足5%)。
1947年(以色列1948年5月独立)英国托管政府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巴勒斯坦地区,居民中有120万阿拉伯人,65万犹太人以及15万“其他民族”成员。
当今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在“二等公民”的认识中摇摆——
阿裔主要居住在北部拿撒勒、海法等城市以及南部边远农村,他们持有以色列的身份证和护照,在政治和法律上享有同犹太人基本相同的权利、义务,拥有国民保险,可以参政、免签进入欧洲等国家。法律规定:以色列的阿拉伯籍公民(包括贝都因人)和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公民经申请并审查批准可免服兵役,在入学、就业、升迁等受到一些隐形限制,而犹太人必须服兵役。
当下,年轻一代阿裔对以色列的认同在增加,和经历过战争一代相比,他们思想活跃,在各大高等学府,阿裔和犹太学生一起听课、做实验,用希伯来语交谈,几乎没有分别。而在商场、超市等公众场合,阿裔也不愿意说阿拉伯语,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