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有杆秤,你我要懂得平衡,人生方能平顺从容。你若执念深重,你下坠的同时也把我推上去了,我会觉得不好意思。大家千万别向乌克兰司机学习。

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什么都曾拥有,什么也都将失去,最后只剩下感受属于自己,但自己却很少开心过。太不划算了。
"持满之戒",大家首先不要透支身体。善待自己,生活才会善待你。祝朋友们安好!
很抱歉,我不喜欢用“玄之又玄”的方式回答问题,而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但仅代表一家之言,希望能给大家深入理解这句话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思路!
原文句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古文今译: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我的理解:凡事勿求太满。我们大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手里面已经有很多东西了,还想拿着其他的东西,拿得多的时候,很容易把东西弄到地上而事与愿违。

就像有的公司领导一样,巴不得员工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工作上,除了吃饭睡觉外,员工的个人时间几乎被全部占用,半夜还在发工作汇报。日子长了,员工必定身心俱疲,人心涣散,反而导致公司业绩下滑。所以,怎能一味地贪多呢?从我们个人来说,人生不只有工作,还有生活呢。
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没有不趋之若骛的,可若只是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就必定会招致祸害,所以要适可而止。
若能通读《道德经》,将会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这句话,谢谢您的提问!
怎样理解老子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悦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遣其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告诉人们,凡事要有个度,時可而止,手里己拿的满满的了,还能拿吗。月盈则亏,物极必反“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多少高官显贵所以落得个家被人亡,就是因为知进不知退,不知时刻而止。“度”而把握不住,才是真正的贪心不足蛇吞象。结果只能是,大象不仅吞吃不了,反而搭上了自己性命,这才真正的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老子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从字面上不难理解。
“持”,以手端。“盈”,满。“已”,止。
老子说,与其装得过满而溢出,不如及早停止加注。
其实,这不过是最平常的道理。
可老子为何还要说呢?
他在这段话最后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他要讲的,是从形而上的“天道”,来强调形而下的世间道理。

《老子》第九章的全文是——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一句已经翻译过了,后几句是——
器物打磨得过于尖利,便无法长久保持其锐。金玉可以装满堂室,但很难将其守住;身贵家富不可一世,其实是自寻灾祸之举。功成名就即该抽身而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老子的思想消极吗?
一点也不。这恰恰是他作为“史官”,总结了先民前世的哲理之谈,亦与其“无极而反”的辩证认知高度吻合。
《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吴王伐齐,伍子胥屡谏止,吴王不听,反赐伍子胥“属镂”之剑命其自尽。伍子胥遂叹:“盈必毁,天之道也!”后来吴国被越所灭。
所以,王弼注《老子》,便将“持而盈之,不如自已”隐身发挥了。其云——
持,谓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

唐初李氏父子皆崇奉道家。
魏征奉敕所撰《九成宫醴泉铭》,在大大吹捧了唐太宗李世民“功高大舜,勤深伯禹”之后,在结尾也意味深长地说:“居高思坠,持满戒溢,念兹在兹,永保贞吉。”已经是非常用心良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