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王夫人是怎么一步步由响快人变成木头人的?
- 当凤姐儿被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撞到,照脸打了他一个筋斗后,贾母连忙安慰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里见的这个势派,……”瞅瞅,在掐尖儿落好儿的同时,无形中在打压王熙凤,挑衅王夫人。
有这样的婆婆,无论是家世,还是智商和情商,王夫人都不是对手,甚至连话语权都不能有,想必其心理阴影面积是极大的。

二、同辈,丈夫贾政的冷落。
- 其一,感情名存实亡。王夫人出身武将世家,其家里不重视子女教育,所以,王夫人只是略认识几个字而已,根本不懂什么诗词歌赋。而贾政,虽然能力不強,却曾经也为考功名而饱读诗书,二人鲜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婚姻,就像一个文人娶了个文盲,除了生儿育女,似乎无从谈及感情。
- 其二,贾政移情。在王夫人怀宝玉期间,贾政纳了年轻美丽的赵姨娘为妾,对她很是宠爱,明里暗里维护着她。宝玉之后,赵姨娘接连生了探春和贾环。而赵姨娘又是一个是非之人,常吹枕边歪风,使得贾政对王夫人更不上心,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一切,都让王夫人大受打击,形成了阴郁的性格。

三、晚辈,子女遭遇的不幸
王夫人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贾珠才华横溢,十几岁就中了秀才,娶妻生子,若将来中了举人,必能光耀门楣;女儿元春贤淑温柔,貌美才高;小儿子宝玉颜值极高,贾母宠爱有加,连王夫人也因此沾了光。
按说很是圆满,当王夫人以为有盼头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
- 贾珠不到二十岁早逝,令人猝不及防;
- 元春入宫,表面风光,却从此再也难以见面;
- 宝玉身弱,怪癖,且讨厌功名,成天混在脂粉之中,让王夫人操碎了心……
王夫人不理解宝玉,却把所有的宝都押在宝玉身上:比如害死了金钏、晴雯、拆散“宝黛”二人,在一场姻缘拉锯战中,黛死钗嫁,宝玉出家,王夫人怎能不心如死灰呢?!

几十年里,在长辈、同辈、晚辈以及身边人的同时倾轧之下,王夫人心力交瘁,渐渐由昔日的“明月光”变成了当下的“饭粒子”,且成了一个惧上暴下的封建社会的可悲可怜可气的人物。
她所能做的,就是在贾母面前息声,在众人面前变成木头人。
看《红楼梦》没怎么觉得王夫人变成了所说的木头人,和年轻时的王夫人相比,兴许有些变化,想也是自然和时间而形成的改变, 可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变化,或是外貌变老了,变成熟了,变开朗了,或变淡然了,变的话少了,或是变的叨唠了,从心智到外貌的改变,也是很自然的。
封建的豪华大家族决定了王夫人的性格,到外貌的端庄,成熟,稳重和威严,这也不能不理解为一个大家庭女主人的优点,我觉得并不是缺点。特别是她的稳重和做人做事的深思熟虑,她的身份和不寻常的家族决定了她就该有那样的性格,举止不能轻兆,说话言谈不能言不由衷,随心所欲,天天面对一大家子的夫人、老爷、长辈、小姐、丫头、下人。
又是母亲,又是贵夫人,又是主子,多重身份,还不能失去自己的威严和大家族的风范,王夫人的表现己经很到位了,大方,端庄,得体。
偿若是贾府不衰落,红楼故事如果还能继续,我想再过些时间,岁月再老一些,宝玉再懂事一些,王夫人不用再操心打理府内之事,兴许也会如同那个性格开朗孩童般的银发老太太,宝玉的奶奶贾母一样,天天只和儿孙、丫头们,打趣玩笑,吃茶猜谜,赏花看戏的老太太,一个养尊处优享受生活的慈祥的老太太,不会再那么木头人了。
女人,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特点,优点,很欣赏周杰伦的一句歌词:“美丽的白发,幸福中发芽,天使的魔法,温暖中慈祥”。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也不例外,会随着岁月的改变而改变,但也并未变差,只是更多了几分威严和端庄,沉稳,以及为人处世的老练,那是她们那种大户人家的身份和环境造就的,而并非真正的变成了“木头人”。不能拿她与下一辈年轻活泼的凤丫头去相提并论吧。如同果子,该成熟时不熟,会是什么样子?是青涩呢还是觉得稚嫩呢?还是装嫩呢?总也会让人觉得是美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