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拐点是那一场战斗,有人说是豫东战役,因为这场战役我军和国民党军队开展了正面的集团军决战,最终双方各有胜负,此战之后,毛主席说过”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也有人说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军事行动,因此次战役拉开了我军反攻的序幕。

在我看来,无论是豫东战役还是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中,都不能称为拐点之战。整个解放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解放军被迫防守反击。第二阶段,我军主动出击,攻击国民党,双方进入对峙决战阶段;第三阶段:我军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实现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
另外从全国的战局来看,当时全国分为了东北,华北,中原和西北,其中以中原和东北队战局的影响最大,在解放战争的进程中,每个战区的转折点都不同。所以正在的转折点,应当是从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到济南战役结束这一段时间的一系列战斗。

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解放战争正式从第一阶段的防守,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反攻决战阶段,这段时间,我军各解放区都开启了外线作战,其中东北的三下江南,将国民党部队压缩到主要的城市据点;西北的部队随着陈谢兵团南下伏牛山,分散了胡宗南在西北的兵力,使得彭老总得以连续取得胜利;中原战场在刘邓陈粟大军的配合下,先后攻克洛阳,开封,襄阳等重要城市,我军得以在广阔的中原地带来回运动,逐步取得了战场的主动;即使一直被压制的华北,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期间我军逐步在各个战场上取得主动,中原战场的豫东战役爆发后,这场战役是国共双方大兵团决战的预演,此战双方各有胜败,但此战表明我军已经有能力与国民党展开正面的决战。到济南战役的爆发,则是我军全面取得优势的体现,此战干净利落,速战速决,战争的进程远远超过国民党的预计,此战之后,则我军取得了全面的优势地位。

故而,解放战争中,我军取得转折的应当是从千里跃进大别山到济南战役期间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其中豫东战役是一个特殊的战役,这场战役标识我军与国民党军队开始正式对峙决战的开始,也是我军与国民党实力相差无几的体现。
很多人认为是“豫东战役”,因豫东战役之前,解放军一直是防御状态,后来经过孟良崮→豫东战役,解放军进入反攻状态,政治意义更大,所以很多人认为其是转折战役,但是单纯从军事意义上而言,豫东战役根本就没有伤国民党军一丁点筋骨。
我本人认为国内战争期间,最具转折的战役应该是“辽沈战役”。
首先,辽沈战役消灭敌军近50万人,只要稍微了解军事的人都应该明白,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是结束战争的根本所在;
其次,辽沈战役造就了一直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无论是在武器装备方面,还是军事指导方面,四野都奠定了解放全中国的雄厚基础,三三战术不是闹着玩的,即使到今天,经过几代人发展,依旧是我军重要军事思想之一;
再次,辽沈战役拿下整个东北,而东北地区是当时全国工业基础,随着东北解放,大量工业得以恢复,这也为解放全中国建立了物质基础;
最后,辽沈战役建立了人才基础,以及后期保障+优越的大后方+相关制度+南下的态势等,这为解放全中国建立了“模范”优势。国内历来都是由北向南解放,任何从南向北的解放都是不彻底的,如明朝,北伐等都是如此,所以解放东北——“辽沈战役”才是解放全中国的拐点之战,我认为这一点毋庸置疑!
关于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多数人认为是辽沈战役, 确实,辽沈战役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效扭转了战争局面, 使我军获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也有人说是挺进大别山,因为这场战役将战场转向外线标志着战略反攻的开始。 但还有一场战役是让我军真正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那就是豫东战役, 在解放战争爆发初期, 我军一直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因为各方面作战条件均处于劣势, 所以一直处于被动作战, 只能尽全力防御, 并不断储存作战实力、壮大革命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