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居家生活

立夏来了 夏天还有多远?|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常驻编辑 居家生活 2022-05-05 来了   立夏   节气   二十四   民俗

封面新闻记者周琴ynW拜客生活常识网

5月5日,迎来了长夏的节气。长夏,万物进入旺盛生长季节的标志,二十四节气中说“站起来,就开始了你的生命”,“到了夏天,你就是假的,意思是万物都是假的,都是大的”,意思是万物开始长大。此时风暖日长,山青水绿,蜂飞蝶舞,万物展现。ynW拜客生活常识网

ynW拜客生活常识网

▲玫瑰花开(据新华网)ynW拜客生活常识网

长夏节气有什么特点和意义?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大气科学系讲师王立伟介绍,长夏说,告别春天,就是夏天的开始。长夏之前,虽然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很快,但降水仍然很少。另外,春季风大,蒸发强烈,一般比较干燥。然而到了长夏,就大变样了。人们以前普遍把长夏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不仅看到了气温明显上升,也看到了酷暑临近,降水开始迅速增加,作物可以在旺季生长。ynW拜客生活常识网

漫长的夏季过后,也是很多地方大面积粮食播种出苗的关键时期,而这期间雨下得是否及时、下得多大,与未来的收成息息相关。特定地区的降雨特征主要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漫长的夏季过后,南方地区将普遍炎热、潮湿和多雨。再往北看,秦淮河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降雨过渡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会急剧减少,甚至有些地方经常出现干旱。ynW拜客生活常识网

说起长夏,人们习惯把这个节气作为立夏。但全国范围内,无论你是否进入长夏,都是夏天。王立伟说,说到夏天,古人一般把农历的四月、五月、六月算作“夏”;现在,阳历中的六月、七月、八月被认为是“夏天”。西方人一般把夏至到秋季称为夏季。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长夏季节,其实在中国,只有江南甚至华南地区才算是真正的夏天;然而,东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区刚刚有了春天的气息。虽然今年升温更快更早,但北方说气温稳定持续还为时过早。按照现代中国气候学的分类标准,只有日平均气温上升到22℃以上,才是立夏。“长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只有18~20℃左右,所以一般气象学上的夏季应推迟到长夏后25天左右。ynW拜客生活常识网

长夏有“三候”,“一候”虫鸣,“二候”蚯蚓出,还有“三候”瓜生。据说在这个节气里,你可以先听到田里蟋蟀的鸣叫声,也就是喜欢在温暖潮湿环境里的蟋蟀。随着蟋蟀的鸣叫,夏天的味道开始变浓。然后在第二个小时,可以看到蚯蚓在地上挖东西,因为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夏天热空气来了,蚯蚓不耐烦了,纷纷从土里钻出来。最后,王瓜的藤蔓开始攀爬,迅速生长。这里的王瓜是我国北方特有的药用藤本植物。它在漫长的夏季迅速攀援生长,在6月和7月结出红色果实。ynW拜客生活常识网

长夏节气对农事活动有什么指导意义?四川在合适的时间种植了哪些作物?据王立伟介绍,长夏前后正是水稻大面积插秧的季节。此时气温尚低,栽苗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施肥,早刈田,早治虫,促早长。长夏时节,茶树的春梢这时发育得很快,如果疏于照料,茶叶就会衰老。俗话说“谷雨很少采,长夏不停歇”,要集中力量,分批收割。ynW拜客生活常识网

华北、西北地区此时天气还比较干燥,土壤经常遭受干旱,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特别是小麦灌浆成熟前后的干热风是重要的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溉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而且这个时候长夏杂草长得特别快。“一日不除草,三日不除草。”翻耕除草不仅能清除杂草,还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具有重要意义。ynW拜客生活常识网

此外,长夏季节,各类作物生长旺盛,夏收作物已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开花灌浆,南方油菜也接近成熟。如果没有突发的特大灾害,夏收作物的年份基本已成定局,所以农业谚语中有“长夏见夏”的说法。ynW拜客生活常识网

长夏,四川也是水稻插秧的旺季。此外,小麦和油菜接近成熟,我们应该在收获前做好准备。ynW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关阅读:

  • 绣球花蔫了怎么办(绣球花一夜之间垂下来了)
  •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有钱(中国人真的很有钱吗答案来了)
  • 月经过后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来了两次月经发现怀孕了)
  • 来姨妈要注意事项,月经时该注意哪些事项
  • 40岁了牙齿掉了多久能长出来怎么办,50岁不到牙齿掉了好
  • 见证热血与感动 《觉醒年代》手办来了
  • 小龙虾、麻薯、荔枝都来了!上海大润发五家店线下恢复营
  • 简单又有效的居家运动来了!快跟着BGM做起来
  • 预计今年12月底竣工!河紫花园安置小区最新进展来了
  • 塑造形体、锻炼肌肉力量,居家跆拳道练习动作来了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