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记者李玉新实习生王卓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当乌云不断聚集形成应对之势时,呼啸的风从耳边吹过,我看到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来临。站在风暴的边界上,刘易菁需要做的不是找一个安全的地方遮风挡雨,而是开到那里,无限接近风暴的中心。很快,他手中的相机将记录下这场风暴的形成过程,捕捉到不寻常的天气现象。
暴风雨后五彩缤纷的双彩虹,日落时金橙色的mammatus云(悬浮的球形云),十几道闪电同时挂在空的强烈雷电景象...在刘亦菁的镜头里,天气瞬息万变,极端天气震撼大地,大自然的美丽与愤怒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于是,在网络上,刘易菁的身上渐渐有了很多标签。“00后追风少年”,中国第一位专业风暴摄影师,气象科普博主,短视频大V……他曾多次被央视新闻栏目报道,并一直登上微博热搜榜榜首。他追逐风暴的故事被数万网友津津乐道,甚至被白评价为“网络时代的特需老师”。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封面新闻谈到了这个“追风少年”,谈到了他与暴风几年的“不解之缘”。
“为什么冰雹只发生在温暖的春夏季节?为什么寒冷的冬天看不到冰雹灾害?大家好,我是Range Sifang,风暴摄影师。在这个视频里,我会详细地告诉你冰雹的原理……”
打开网络,搜索关键词“靶场广场”,这是刘易经在网络中比较知名的一个名字。可以看到他面对镜头,为网友分析异常天气现象的视频。图中,他拿起专业的气象术语,计算风暴的上升速度,仔细分析极端天气的形成过程。可能第一次点进账号的网友会觉得这是专业的气象学家。但实际上他在荧幕中只有21岁,是名副其实的00后。
“追逐风暴是一种本能。”在之前的很多报道中,童年的刘易经就已经表现出了对天气和风暴的迷恋。但在自己的描述中,他清晰地回忆起了自己三四岁时经历的雷雨天气。伴随着巨大雷声的闪电使窗户变成了亮白色。那时候他还害怕暴风雨,会害怕得“浑身发抖”,但他已经对变幻莫测的天气和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我妈跟我说,我小时候打碎过几百个地球仪。”
刘怡静还记得13岁时看到的一张天气雷达图,这应该是他对风暴产生兴趣的开始,也是与气象学相关的“源头”。“这张图片可以告诉我们显示的区域是否会下雨,雨有多强,这些云的去向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这些都可以看到。”之后,刘怡静开始通过书籍和网络自主学习气象知识,跟着资深气象爱好者看他们如何预测天气,并尝试自己分析气象原理。
初高中时,刘亦菁还自己运营了一个气象科普账号,经常写几千字的长篇分析文字,并配以手机拍摄的气象图片。虽然这个过程看似漫长而枯燥,但刘易菁乐在其中,并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就像是一栋楼打下的坚实基础。日积月累的专业知识,成为刘易经后期工作中取之不尽的宝库。
小时候浓厚的兴趣,加上小时候学习的积累,如果刘亦菁按照规划好的人生路线走下去,一定会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的大气科学专业,成为一名天气预报员,这是他儿时的梦想。然而,命运无常,一场病让他错失了心仪的专业:在冲刺高考的关键时刻,他一个月瘦了20多斤,身体的不适让他无法专心备考。“我无法学习,无法集中精神,这条路彻底断了。”
没能考上从小梦寐以求的专业,似乎是刘亦菁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但人生未卜,命运早就在这里埋下了伏笔,等待他在随后的岁月里揭晓。
2018年3月15日,距离高考不到一百天。就在同学们埋头苦干的时候,生病的刘怡静在家里,专注地看着窗外的风景。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他敏锐地意识到一场风暴即将来临。更神奇的是,这场风暴就在几公里外的他窗前掠过。
“我和风暴之间没有大雨和大雾,能见度特别好。当时暴风雨下的闪电频率也很高,每隔几秒钟就能看到一次,雷声不断。”说起当时的画面,刘亦菁记忆犹新。当时,他身体不适。为了转移注意力,他拿出家里的一台旧相机,拍了十几张闪电照,发布在社交账号上。没想到,过了一夜,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爆炸”到来了。
“我其实没有接触过相机,也没有摄影基础。我就在那里按快门。”当时我在微博上发了这组图片,在网上被疯狂转发。他们还上了很多南昌当地的头条,甚至被中国天气网征稿。当时的刘易菁沉浸在挫败感中,但这次偶然的经历让他灰暗的人生看到了一丝曙光。“我觉得摄影可能是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