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在家学习的孩子和父母之间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怎样才能用科学知识度过这个特殊时期?一场激动人心的交流分享会在腾讯会议室热烈举行。本次分享会旨在帮助家长化解焦虑,应对亲子矛盾,克服恐惧和孤独,感受家庭的支持和力量,做有温度有高度的父母,增强家庭共同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幸福感。
在这里,领导支持沉默胜于有声
5月4日上午,上海市心理学会青少年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在线举办“了解脑科学与育儿”公益交流分享会。本次分享会的主题是“做一个高烧不退的家长”。参与者来自教师、医生等不同职业。分享会由上海市心理学会青少年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颜主持,刘霞、苗建华、唐、沈、庞家波等校领导全程出席。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基地单位的家长及个人成员将出席聆听会。与会者表示,在云端听了家长们分享的教育故事,很感动,也很有收获。
病毒肆虐的感情照进了缝隙
通过分享会,大家了解到王鹏和余志华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在此次活动中,两位老师还分享了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后与孩子相处的故事,感人至深。
在被感染等待转运的过程中,王先生经历了一个情绪崩溃的阶段。他担心病毒会感染他的妻子和14岁的女儿。他连续三天彻夜未眠,他呼吁转运,没有得到及时回应。在他坐立不安的时候,房间外女儿弹奏的悠扬钢琴成了他的“定心丸”。每天女儿在手机上发的“爸爸,加油”的信息,都给了他无限的力量。亲情之光就这样照亮了被病毒感染的灰暗的心。王老师对青春期女儿的做法是“协助,但不缺席”,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很少干预。但是在重要的事情上,他会通过纸条留言或者微信留言的方式,给予及时的指导。所以,孩子们学会了这样一种默默关心,表达支持的方式,这就是温馨的一幕。
如果说孩子的错误是一种隔阂,那么良好的沟通就是一盏明灯,可以照在孩子身上,增进亲子关系。余老师分享了她刚从收容所回到家的儿子的故事。那一天孩子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原来我儿子因为犯了错误被父亲严厉训斥了一顿。余先生虽然感觉很累,但还是打起精神和儿子沟通了两个多小时,表达了这几天对避难所里儿子的关心,表达了对儿子打电话问候母亲的欣慰,理解了青春期的儿子无法抵挡网游的诱惑,也理解了热爱运动的儿子在疫情期间能自由外出的不易。还就如何增加家庭共同娱乐时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交换了意见。孩子激动地拥抱妈妈承认错误,表达自己努力学习的决心。母子之间的良好沟通,点亮了孩子的内心,感动了出席者。
经历起起落落学习不容易
本次活动的参与者都有心理咨询背景,有扎实的心理学和脑科学知识,但结合自己和孩子在疫情期间的经历,分享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还是第一次。是家庭中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心理工作者也不例外。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心理工作者更专注于外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颜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工作室优秀学员、资深心理教师分享了一个在孩子在家表达愤怒时,如何通过情绪命名、涂鸦、联想、共情等方式,引导孩子释放情绪紧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转化情绪的例子,启发了现场的宝贝爸爸妈妈们,开启了高质量的分享。李宏彦介绍了如何运用脑科学养育孩子的经验。结合6岁儿童,尤其是男孩的大脑发育特点,她读脑,给孩子具体的指令;爱是“看见”;亲子阅读,陪伴成长;男生比女生更需要父母的拥抱,分享自己抚养6岁儿子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