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神器”其实是珊瑚“杀手”
北京科技日报5月8日电(实习记者张家欣)珊瑚礁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具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虽然珊瑚礁具有巨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一系列人为压力因素,包括海水温度上升、沿海营养污染和过度捕捞,珊瑚礁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减少。近年来,局部防晒霜中的化学成分羟基二苯甲酮被确定对珊瑚健康构成威胁。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6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羟苯甲酮是如何加速这一濒危生态系统灭绝的。
根据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数据,美国每年有多达6000吨防晒霜(超过50头蓝鲸)被排放到珊瑚礁中。科学家已经发现羟基二苯甲酮,一种许多防晒霜中的有机化合物,会损害珊瑚。因此,含有这种化合物的防晒霜在全球一些沿海地区已被禁用。
然而,羟苯甲酮对珊瑚的伤害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谜,这使得很难确保作为替代品的防晒成分对珊瑚更安全。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海葵和弯曲蘑菇珊瑚(俗称蘑菇珊瑚)。结果发现,在模拟阳光和人工海水环境中,暴露于羟苯甲酮的海葵在17天内全部死亡,而暴露于羟苯甲酮的海葵在没有模拟阳光的情况下仍然存活。
羟基二苯甲酮在吸收紫外线后,本应该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光能,防止晒伤。然而,海葵和珊瑚独特的代谢模式导致氧苯酮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的物质形成破坏性的自由基。换句话说,羟基二苯甲酮会使阳光对珊瑚有毒。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珊瑚对羟苯甲酮防御机制的证据。珊瑚中的共生藻类似乎通过隔离珊瑚在自己体内产生的羟苯酮带来的毒素来保护它们的宿主。
然而,随着海水变暖,珊瑚将驱逐它们的藻类伙伴,露出骨白色的珊瑚骨架。因此,除了更容易受到疾病和环境影响之外,这种“漂白”的珊瑚在没有藻类保护的情况下也更容易受到羟苯酮的破坏。
研究人员警告说,羟苯酮可能不是唯一令人担忧的防晒成分。氧化二苯甲酮转化为毒素的代谢途径可能也适用于其他化学结构相似的常见防晒成分。
市场上许多标榜珊瑚友好的防晒霜都是基于锌和钛等金属,而不是氧二苯甲酮等有机化合物。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这些防晒霜在功能上有着根本的不同,但目前还不清楚它们是否真的对珊瑚更安全,他们正计划进一步调查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