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框字母:来自云端的温暖
■解放军报记者夏云龙通讯员唐金
雄伟的昆仑。董少鹏摄
写在前面
五月是繁华的季节,青春的季节。
每当这个季节,总有人试图发掘青春的内涵和价值,描绘青春的绚烂和色彩。
在诗人的笔下,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经典旋律中,青春是“一去不复返的鸟”。在远方驻守的士兵心中,青春是一种执着而无悔的选择,是“士兵胸中燃烧的一团火”。
青春很难定义。每一个驻守在遥远岗位的军官的青春都值得被铭记。
那些守卫冷岳边境的士兵,就像喀喇昆仑山上的石头一样普通。是普通的石头,筑起了祖国的屏障和界碑。
青春本该是美好的,尤其是在这个动荡的新时代。
五月,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原边防,感受新时代边防战士的青春风采。
喀喇昆仑的五月,春天来得很晚。寒风迎面吹来,雪花滚滚,留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荒野。新疆军区某部官兵的关心传递到哪里?
从前,一条来自家乡的消息抵得上边境上的一吨黄金。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一封封饱含家国情怀的信依然暖云。
坚守在这里的官兵都说高原有种神奇的力量。如果你养着它,你会爱上它,离不开它。连绵的群山可以隔绝繁华,却隔绝不了真情和温暖。书信成了沟通情感的纽带,成了云端涌动的暖流。
张阳阳在书桌上写“家书”。董少鹏摄
冷与暖
山不负守山人
爬到训练站后面,喊出自己内心的压抑——待在空气稀薄的雪域高原空。这个想法经常萦绕在张阳阳中士的脑海里。
来到喀喇昆仑半年多,呆在被称为“万重山”的荒地上,和几乎与世隔绝的防御环境,这个出生在温暖家庭,习惯了被照顾的90后军人,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这种“落差”有时就像从山脚到山顶的海拔变化。张阳阳说,如果你想缩短这个距离,你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己,尽你最大的努力去攀登。
时间是成长的见证。从适应到接受,再到慢慢了解和理解,这个过程对于每一个“适应者”来说都是极其艰难的。在张阳阳眼里,这是一次蜕变。
张阳阳的家在陕西,初夏的田野是一望无际的麦浪。
在漫长夏天的这一天,他们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冷面。爷爷老了还健谈。他喜欢和他最小的孙子张阳阳聊天。
在张阳阳的记忆中,家乡的晚风温暖而不干燥,有时还带点甜味。夏天又来了,高原上的风依然寒冷。
老兵说,高原的风磨砺着军人的铁骨。此刻,正在哨所执勤的张阳阳想念家乡的那碗凉面,他的记忆飞回到许多年前。
高中毕业后,张阳阳报名参军。他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省会城市Xi。拿到入伍通知书,他从县武装部跑回家,扑到爷爷面前:“我马上要当兵了!”
在18岁的张阳阳看来,先告诉爷爷好消息也是一种传统。爷爷曾经是个军人,站在西北的一座雪峰上。退伍后,爷爷回到老家结婚生子。直到张阳阳出生后,经济学家们很少听老人讲守山的故事。
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张阳阳最喜欢听爷爷讲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张阳阳童年的“电影”:对付突袭的狼,对付漫天的风雪……高原上战士们的勇敢在年轻的张阳阳心中生根发芽。
早上的站台上,列车的车体上写着到站“乌鲁木齐”。一个比这个西北城市更靠西的地方,张阳阳和他的战友的部队驻扎在那里。
出发了,他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现在,张阳阳已经记不清家里人是怎么把他送到村口的,只记得爷爷一直牵着他的手...
去年冬天,在一次巡逻中,山顶上刮起了一阵白发风。当张阳阳越过山脊时,他差点摔倒。走在前面的二等上士周建龙抓住了他。透过手套,张阳阳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力量。
驻扎的岗哨被群山环绕。每当他在岗哨执勤时,就会想起远处年迈的爷爷,张阳阳百感交集。有想法,关心和担忧...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哨响后不久,张阳阳在电话中得知爷爷因病住院,泪水瞬间涌上眼眶。
周末,周建龙特意叫张阳阳出去:“我们一起去爬山吧。”周建龙和张阳阳是老乡。周末爬山是他们的约定:爬到山顶,往家乡和亲人的方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