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赵山收到了一张照片。是万鹏的搭档兼公司指导员发来的。照片中,万鹏手里拿着一块蛋糕,笑得眯起了眼睛。在他旁边是笑脸,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块蛋糕…
幸福跳出屏幕。赵姗笑了,好像她在和他们一起吃蛋糕,那种甜蜜一直甜到她心里。
吴佳巡房时向远处望去。董少鹏摄
今天和昨天
写给永生的“亲人”
在柜子里的旧相册里,有一张照片已经发黄。照片中的人有着生动真实的笑容。
摸着照片,吴佳的眼泪又掉了下来。
年近50的吴佳是一名军医,他已经在高原上行走了30年。照片中穿着旧军装的年轻人中,笑容灿烂的年轻人是她的父亲吴永强,战斗英雄,二级英雄。她说,她和战友拍这张照片的时候,父亲才17岁。
摘下老花镜,轻轻擦去眼里的泪水,吴佳的思绪又飞回了喀喇昆仑。
“王全喜!”“这里!”“罗德勇!”“这里!”
几十年前的前沿战斗前夕,排长吴永强一个个喊出了战友的名字。那天晚上,当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听到她的父亲谈论每一个重复回答“道”的名字。
她记得父亲说过,那年高原上的风是彻骨的冷,父亲和战友身上的棉衣都很薄。战斗打响的那一刻,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冲锋。
吴永强在面临危机时,带领全排同志拿下了敌人的一个碉堡。
地面上,火焰来回扫过,他们一次次冲锋。看着他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紧急情况下,吴永强拿起炸药冲向掩体。
"父亲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吴佳说,当他父亲冲锋时,他被炮弹击中,然后失去了知觉。他又一次躺在后方医院里。
一阵剧痛之后,吴永强得知他的手和腿被炮弹炸掉了。更多的悲伤随之而来,医生告诉吴永强,在那场战斗中,排里一半以上的人都牺牲了...
在吴佳的记忆中,脱下军装的父亲依然坚强。经过多次手术,父亲的毅力给了吴佳一种勇气——有一天,她也穿上了军装。
30年来,吴佳致力于成为一名高原军医。每年有一半时间,她走在高原哨位上给战友送药。身边很多战友选择离开高原,哨所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吴佳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选择——“我要留在高原,高原需要我。”
一种信仰,伴随一生。在过去的30年里,吴佳不止一次去过高原上的每个哨所。她记得每个大班的名字,不同公司的石头上刻的“连魂”几个字。
“不管你走了多远,记住你来的路。”这是我父亲对吴佳说的话。当吴佳那年第一次去高原时,她父亲告诉她高原上的条件很艰苦。你是女生,可以下来。
在喀喇昆仑高原,站岗的新兵上山第一件事就是去康西瓦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吴佳第一次站在纪念碑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她知道她父亲的战友们就睡在这里。
那年吴佳探亲回家,即将归队的前一天晚上,吴永强在办公桌前彻夜未眠:两条断臂,他艰难地“夹”起一支笔,在信纸上写字。短短10多行,老人写了一夜。
吴永强把这封信交给女儿时流下了眼泪。他说:“孩子,请帮我把这封信带给长眠在高原的英雄战友。他们永远是我们活着的亲人。”
吴佳再次站在康西瓦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手里拿着一封信。
“王全喜、罗德勇、秦振清和其他同志,你们没事吧?今天,我们的女儿来看望大家。”站在烈士秦振清的墓前,吴佳读着这封信,泪流满面。
那天,通过女儿手里的视频链接,吴永强看到了一排排烈士的墓碑。他流着泪说,同志们,祖国今天欣欣向荣,我为你们见证了。
烈士陵园里有一个中风在一阵阵地吹,留下沙沙的声音,像是集结号或突击号。抬头望去,吴佳眺望着远处的群山,等待着她在云上的每一个点和岗位。
沿着高原的边界行走,是她所理解的“父亲的传承”,也是吴佳作为军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