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又有传言称Keep将在香港上市。直到今年2月底,Keep才正式向HKEx提交首次公开募股申请。这一年来,虽然Keep上市传闻频出,但从美股到港股,Keep在资本市场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透露出Keep背后的奢侈品资本集团对其并没有多少耐心。
腾讯、高盛、GGV ggv资本、五元资本、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孙正义的软银愿景基金、杜高资本、时代资本等。这几年一直在呼吁Keep和王宁,有些人已经追了Keep很多年了。
就算是马拉松也会有终点,陪跑的人也不会跑个没完没了。
2008-2003年亏损54亿。
互联网的故事都是烧钱的,Keep也不例外,王宁选对了时间。
在供给端,2014年是中国健身行业爆发的一年。一年时间,300家健身型公司在这条赛道上涌现。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又翻了一番。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应用市场上的手机运动类app超过1500款。
需求也在爆发。百度指数查询瑜伽、健身等关键词的热度,2014-2015年热度翻了三倍。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3.6亿,并且这个数字在逐年增加。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5亿多。
这种狂热让资本将目光投向了这条赛道,所以Keep几乎没有经历过创业之初的财务困境。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完成八轮融资,融资总额约6.48亿美元。
Keep不缺钱,但还没盈利,也逃不出亏损的怪圈,而且亏损还在扩大。根据Keep招股书分析,2019年,其亏损7.35亿元。2020年,这一数字翻了一倍多,达到22亿元人民币,2021年前三季度增长67.78%,达到25亿元人民币。
不到三年的时间,一共亏损了54亿,而这些钱几乎都花在了营销上。
营销是Keep的主要支出。2019年夏天,Keep基本每个月投入4000万。到2020年夏天,这个记录一直保持着。钱烧得最凶的时候,一天就花了20万。当时有业内人士向相关媒体透露:“根据高低峰平衡的粗略估算,一年投入的资本不低于2亿元。”
当时很多人都没想到,这只是一个开始。2020年底,Keep拿到3.5亿美元的F轮融资后,烧钱力度直接翻倍。从年底开始,Keep就频繁出现在当时的头部主播维娅和李佳琪的直播间里。去年2月与吐槽大会合作,4月在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进行软广植入。8月获得首个累计票房过百亿,00后演员Jackson Yee成为品牌代言人。
所以在其招股书中,其销售和营销占总收入的27.3%,去年前三季度攀升至70.6%。然而疯狂烧钱与用户增速不成正比。从2020年到2021年,Keep的月活跃度只上升了不到10%。
这背后的逻辑是,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在快速枯竭,获客成本在不断增加。在年初的演讲中,吴晓波提到了目前互联网公司的获客成本。例如,Aauto Quicker从2018年的31位上升到2021年的177位,JD.COM从2015年的112位上升到2021年的316位。
显然,烧钱换市场的方式在今天已经走投无路,投资者不再青睐左手烧钱,右手赔钱的模式。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美国股票策略师迈克·威尔逊(Mike Wilson)曾在WeWork首次公开募股失败时表达过自己的观点,即投资者向不盈利的企业慷慨解囊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观点也反映了国内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现状,包括Keep。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盈利慢的公司,融资只会越来越慢。
王宁曾表示,“Keep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五轮融资,其实是相当困难的。”
但在外界看来,一年融资五次是资本对其赛道、其商业模式、其未来的看好,是其亮点时刻。现在天眼查信息显示,Keep已经近一年半没有获得融资,最新一轮是2020年底的F轮。
正如明星投资人朱啸虎所说,靠烧钱讲故事进行市场融资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的投资人大多不喜欢故事,他们喜欢数据。
3商业化道路不平坦
什么时候能盈利?这个问题不仅是Keep投资人的担忧,也是王宁的焦虑。
早在2016年,王宁就意识到,如果Keep不能转型成为一家盈利的互联网公司,那么Keep就没有机会和未来。
他把商业化的第一步放在了电商业务上。今年以来,Keep尝试上线帮助其他品牌,如Nike Puma销售运动周边产品,但久久未能交出一份合格的成绩单。
2017年下半年,Keep用户数突破1亿。在一封内部信中,王宁提到了他对Keep的思考,即通过运动连接数据、家庭、城市、生活。紧接着,2018年3月,王宁召开了Keep成立以来的首次战略及新品发布会。他在大会上表示,未来Keep将构建科学与机器互联的运动新生态,同时做城市和家庭场景的业务,包括线下业务Keepland和家庭智能硬件KeepK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