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两年是小事件,那么这次发布会就是Keep正式全面商业化的起点。此后,Keep做了智能健身器材等配套运动产品的免费品牌,推出了会员制订阅制,从单一的线上模式发展到线上线下并存。
但是商业化之路很难走下去。
Keep布局线下业务4年,几乎原地踏步。
在全面商业化的第一年,Keepland在北京国贸中心开设了第一家Keepland,半年后宣布盈利。第二年,Keepland进入上海,在静安大悦城开了第一家店。两年时间,KeepLand在北京和上海开了15家店。但从第三年开始,线下业务停滞不前,陷入关店困境。把上海所有的店都关了,只在北京留了九家。
在其招股书中,线下服务仅被归类为“广告和其他服务”,仅占总收入的10%。
Keep的线上自有品牌销售与失去的线下业务形成鲜明对比。
2017年10月,王宁介绍刘冬在中国台湾省一家IT公司明基中国担任销售和产品经理。他和久邦数码总裁张向东一起创办了智能自行车公司700Bike。他会做智能硬件,有客户端经验。
他领导了智能健身设备Keep on the runway的快速发展。截至去年年底,Keep共售出120万只Keep手环和85万台电子秤。自有品牌瑜伽垫当选2021年销量冠军,市场份额达到14.9%。智能自行车销量也跃居全国第一。
但是这条业务线卖的很好,Keep却赚不了多少钱,因为它没有自己的供应链,也就是说Keep自己的品牌给消费者的产品定价很高,在消费者口碑不怎么好的情况下毛利率还是很低的。
本来体育用品就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比如安踏、李宁、耐克等品牌的毛利率在50%左右,而Keep自有品牌2019年、2020年、2021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35%、36%、29%,甚至远低于具有性价比优势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品牌的毛利率。
作为健身内容平台,Keep最初的崛起是以内容为中心,输出优质内容吸引用户,这是Keep的底层商业价值逻辑。但在Keep的招股书中,其营收主要来自销售自有品牌产品、会员订阅和在线付费内容、广告等服务,其中自有品牌的贡献占大部分,占营收的55.1%,其余两项分别为32.8%和12.1%。
与健身平台相比,Keep从收入结构和现金流来看,更像是一个沉迷于卖货的零售商。
一个公司的发展与其核心价值逻辑相悖,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过度依赖偏离其核心价值观的业务,会让国内外投资者和分析师对其商业模式产生质疑,这对于今天极其渴望上市的Keep来说,无疑是一个隐患。
在背离公司价值逻辑的同时,购买商品的Keep用户转化率并不高。去年Keep的月均用户为3440万,其中购买其产品的用户转化率仅为1.06%。
4商业化道路不平坦
这种脱离价值逻辑、没有边界的商业探索,加剧了Keep今天不得不面对的竞争。
一方面,在占营收大头的自主品牌中,面临的不仅是智能硬件专业品牌,还有小米、华为等厂商。相比Keep,这些大厂不仅有钱,而且有成熟的供应链,议价能力强,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有自己的场景应用自由。
不少用户吐槽Keep的自有品牌产品的鸡肋:“最不能理解的是,买了Keep手环之后,如果想配合Keep软件使用,还得另外花钱继续购买会员。不买会员手环,就是普通手表。”
Keep研发产品的决心并不强。不久前,Keep宣布从2016年开始申请专利到今天,已经申请了400多项国内专利,但实际上这些专利中有将近一半是外观专利。比如天眼场,Keep有76项专利,其中60项是外观专利。
另一方面,Keep今年再次大力强调线下业务。今年2月,Keep宣布计划与传统健身房合作,提供团体级服务。一个月后,Keep直接宣布在北京线下扩张100家门店,并制定了行业最高的教练薪资标准,挖对手墙角。
这就让Keep和已经立足于线下战场的乐雕运动、超级猩猩成为了竞争对手,两者都不是好吵架的。目前,乐刻运动已在上海、北京、杭州、深圳、重庆、武汉、南京、济南等15个省份的22个城市开设了665家直营店。超级猩猩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成都等城市拥有250家门店。
两者都深耕线下健身多年,已经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市场份额。店内铺设太少Keep,如何打好第二次线下领土战,是个难题。
至于核心内容,Keep还面临着哔哩哔哩、Tik Tok和Aauto faster等视频内容平台用户之间的精神竞争。这些视频内容平台在疫情的催化下,在过去的一年里迅速进入健身轨道,并获得了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