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咖啡”的最终目的是提升顾客在我店的零售体验。现在连商标资质都处于正在审核的状态,肯定没必要马上让“宁咖啡”成熟或完整。“其实我们只提供店内的咖啡服务,更多的是想增加零售终端的消费者购买体验,和中石化、同仁堂不一样。”该负责人表示。
针对李宁“不务正业”卖咖啡的说法,该负责人进一步回应称,李宁仍将以专业体育用品和服装为主营业务。根据李宁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李宁鞋业收入95.06亿元,同比增长50%;服装品类收入118.24亿元,同比增长60.5%;设备及配件收入12.42亿元,同比增长64.9%;三类产品分别占总收入的42.1%、52.4%和5.5%。
“很多媒体认为李宁想要闯入咖啡。我觉得只是提高服务引流的一种方式,起到加强客户粘性的作用。这只是一项增值服务。”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跨界咖啡实际上是将两个不同的IP结合在一起,产生“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它的体验一定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做这个跨界。
增量咖啡市场仍有待开发[/s2/]
“IP+IP”并不少见。为什么跨界咖啡这么受欢迎?从体育用品的李宁、物流行业的中国邮政、中药企业的同仁堂、能源化工行业的中石化,到全家、罗森、便利蜂、美宜佳等便利店,2018年“互联网咖啡”热度重燃。瑞幸和TIMS等专业咖啡品牌已经开始在张之路进行品牌扩张。
记者来到位于黄埔大道旁的一家瑞幸咖啡,提前十分钟点了一杯网上流行的“椰云咖啡”。到了店里,前面有20多个号,不时有网上订单从机器里射出。今年4月,Luckin coffee披露的2021年财报显示,全年净收入总额达79.653亿元人民币(12.499亿美元),较2020财年的40.334亿元人民币增长97.5%,而营业亏损大幅缩水至5.391亿元人民币(8460万美元)。
一度破产的Luckin coffee喘了口气,TIMS中国又获得1.945亿美元融资,田川、三墩半、永普等速溶咖啡获得融资。咖啡是一门怎样的生意?朱表示,国内咖啡市场的消费基数越来越大,消费者越来越多,消费频率越来越快,消费场景越来越多样化,消费层次越来越细分。2016年以来,一直看好整个中国咖啡市场。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达到3817亿元,预计中国咖啡市场将保持27.2%的年增长率。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跃升至1万亿元。《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行业发展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以2020年世界主要国家人均咖啡消费量来看,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仅为9杯/年,而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约为500杯。消费和人均消费都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如何挖掘庞大的消费市场?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不同类型的咖啡赛道,商业逻辑是不一样的。跨界咖啡本身就有足够的品牌基础和用户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用户对品牌文化的忠诚度。星巴克、瑞幸等品牌咖啡更多的是在品质创新的基础上,打造社交空室。便利店咖啡还是在满足一种大众化的需求,它满足了像快餐一样对咖啡的刚性需求。
记者许胡燕
作者:许张超 胡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