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去皮、打浆,使红薯粉光亮有光泽。“好山好水出好红薯。我的红薯粉口感顺滑,我点不了。”贵州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罗昌乡左坪村的市民泽飞自豪地说:“用水方便,可以放心种土豆和面粉。”
不远处,印江县青渡河水库波光粼粼。今年4月,水库蓄水,源源不断的清水为罗昌乡等2万多人饮水和灌溉2万亩农田提供了充足保障。
贵州地处喀斯特山区,坡陡谷深。节水和打水都很难。近年来,贵州不断完善饮水、灌溉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大型水库建设加快。县乡有中型水库,乡镇有稳定水源。截至2021年底,全省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达到132亿立方米,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从有水到喝好水
水库蓄水,管道输水,让村民喝上自来水。
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喷出来,用水洗脸,快速拧上。“山里自来水不容易弄来,得省着点。”六盘水市水城区甘棠村村民滕德峰感慨。
甘棠村四面环山,水源不稳定,管道堵塞,吃水一度是个大问题。“过去,我必须用肩膀扛着我的马。当我在干旱的日子里,我不得不四处寻找一个池塘。哪里有水,我就去哪里采。”滕德峰回忆道。
一根水管,改变了滕德峰的一生。近年来,当地农村饮水工程不断完善,自来水流入农民家中。“从‘望天水’到自来水,随时都有,洗衣做饭方便多了。”滕德峰说。
甘棠村的变化是贵州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一个缩影。“贵州地形破碎,雨水多水库少,工程性缺水严重,影响农村饮水安全。”据贵州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杨勇介绍,据测算,贵州修建大型水库投资是全国平均造价的3.2倍,小型水库投资是全国平均的1.64倍,工程建设难度大。
加大投入,补齐工程短板,不断编织农村饮水网。近年来,贵州先后打响了水利建设“三大战役”和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战。通过修建水库稳定水源、铺设管网引水到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75%提高到90.4%,2131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
不仅有水喝,还要喝好水。贵州水利部门下大力气改善农村饮水质量,让千家万户喝上健康水。
中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塘边镇青山村村民杨走进他家,马上打开水龙头,把清水泼在脸上,喊了一声:“凉快舒服!”
说起吃水的变化,杨开了口:“过去我喝的是山泉水和屋顶水。下雨的时候,水变得浑浊发黄,我得在地窖里沉淀几天才能喝。如今自来水味甜,蒸饭香。”
这清澈的水来自几公里外的一个水厂。“水厂改进了设备,增强了处理能力,配备了净化、消毒等自动监控系统。水质大大改善,供水范围不断扩大。”平塘水务局局长卢光辉介绍。
“水质关系到农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们加强了对河流、水库等水源的保护,建设了8座大型水厂,全程保护水质,使优质水覆盖全县33.7万人。”卢光辉说。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不断推进。五年来,全省水利投资1658亿元,开工建设300项重点水源工程。“目前,广大农民对水量、水质和用水方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加快统筹城乡供水工程,推动城市供水管网向有条件的周边村庄延伸,努力实现一条水管通城乡。”杨勇说。
总得有人管好。
有团队,有资金,有制度,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同样重要。
“一天没有自来水是活不下去的。”伊宁回族苗族自治县海拉镇鲁文村村民赵春华说:“我小的时候,全家人要在山里排队取水,步行要三个小时。家家都有个小地窖,房顶的边缘升得很高,都是想多留点水。”
“如果水管堵了,水龙头坏了,那是我心里的担忧。”赵春华说,“现在村里有一个水管工。遇到问题就打电话,马上有人来修,不耽误时间。”
水管工队伍得到了充实。海拉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营管理中心主任廖冠成说,“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接到维修电话,会及时与水管工协调解决。平时我们也会组织设备检查和管道检查。”目前,全镇18个村共有36名水管工。
有人,还“管了很久”。“我们对用水户进行登记,摸清底数,签订供水合同,按‘一事一议’制定水价,按‘一户一表’收取水费,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据廖成介绍,管理中心收取的水费,20%作为管道、水池、水泵等设备的维护费用,80%作为管工的奖励工资,以水养水,节约用水。
日常管护制度不断完善。他是王明勇水城区杨梅乡白牛村的一名水管工。他每天定期走访水厂和村庄。“机器运转正常吗?管道漏了吗?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报告。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