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区定期监督、培训和评估管道工,提高他们的实际技能,确保他们的职责和责任,并敦促他们将饮水工程落实到位。”水城区水务局局长罗发林介绍,政府承担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行业监管责任,供水管理单位负责运行管理,形成管理责任网络。
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罗甸县龙坪镇九寨村,村民们选出了6名代表作为治水员。把用水管理制度写进了村规民约,水表抄表、抽水、收水、管道维护分工明确。
“以前喝水多辛苦,现在多珍惜。”罗甸县水务局副局长黄说:“村民参与水管理,养成了按时缴纳水费、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鼓励贵州各地探索创新,多措并举解决治水问题,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产权归属、管护方式、水费收取、资金使用等制度,让农村水利工程管好管好。
发展水务产业
打造优质水资源和宜居水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满山翠绿,郁郁葱葱的樱花林沿着山势连绵起伏。“今年的玛瑙红樱桃收成不错。赚了十几万。”毕节市纳雍县社东乡村种植大户杨高兴地说。
樱桃很好吃,但是树很难种。大部分果园位于山坡上,所以引水上山是个难题。“遇到大旱,大家伙儿还得用水桶提水,不仅费力费工,有的果树浇水不及时,还影响产量。”杨说:“如今,村里有了水池和水管。清水抬上山,樱桃浇丰收水。”
灌溉的改变,是因为贵州山区现代水利工程——纳雍县社东关乡试验区的建设。“蓄水池、提水管、主支管共同组成山地灌溉网,1650亩樱桃的需水量得到有效保障。”项目负责人孟介绍。
贵州省根据山区农村水利特点,不断加大投入,全面推进水网建设,努力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
走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龙山镇,垂柳与微风。村子周围鲜花盛开。“没有水我们就不能生存。”龙山社区的村民王德林说:“房子前面的河流变得清澈而美丽。无论是发展绿色产业,还是经营农家乐,都没有问题。”
过去,由于垃圾和河流淤塞,华多河成了一条“臭水沟”。蚊子滋生,臭气熏天,村民只好绕道而行。2020年,龙里县成为全国首批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总投资4.55亿元的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实施,使农村水系得到系统恢复。
“河道清淤、水质净化、河岸美化,一套组合拳让农村河道变得通畅、清澈、绿美,让农民享受到宜居的水环境。”陇县水务局水土保持科科长刘昌毅说。目前,贵州已有5个县(市)被纳入试点。项目建成后,一批各具特色的水美乡村将助推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村水网建设为乡村振兴吸引了发展水。杨勇说,“我们将继续瞄准群众迫切需求,为农村群众提供宜居宜业的水环境,为优质高效的产业提供坚实的水保障,为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
■链接和信息快递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再创新高。
水利部扎实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创历史新高,修复维护农村供水工程9.9万处。首批55个水梅农村试点县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治理了3800多公里农村河流、1300多个湖泊和池塘,3300多个村庄受益。农村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22年,水利部将继续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加强管理和保护,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安全转变,提高农村供水安全水平。今年1-3月,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总投资154亿元,提高了429万农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预计到今年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大型供水工程覆盖的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4%。今年,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安排农村供水工程维护中央补助资金30.69亿元,比2021年增长9.6%,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